第29章(1/3)
第29章
进入二月,天气渐渐暖和,县学的气氛也变得不同。
大概跟昨日祭文庙有关,所有人口中谈论的,也多是即将到来的县试。
就连早上的四书课程也暂时取消,全部改为自习。
纪元还是早上来了,才知道取消的事,看来县学也是临时通知。
也有人讲:“既然夫子们都不在,为何不放假?”
“不知道,反正不让出县学,让我们自己学。
”
这些牢骚说完,大家的话题又回到二月初六的县试上。
读书人,无不想考上秀才。
但考秀才功名,要经历三大场考试。
县试,府试,提学院试。
全部考完,才能被称为秀才。
放在现代,就是一试,二试,跟终试。
如今乙等堂学生们忙的,就是第一关。
若头一关都过不去,后面的不用想了。
“刘嵘听说你祖父被请做这次县试的阅卷官?真的假的?”
这话一说,丙等堂五十几个人都看过去。
被喊刘嵘的人,今年十三,也是今年刚入学的学生,他面容看似淡然,实则有些倨傲,努力让自己显得不那么傲慢:“是啊,他老人家原本不想来的,但县令大人的命令,不得不从。
”
当地官府忙碌的时候,是可以请当地的秀才,举人过来帮忙的。
用这里的话来说,便是主持清仪。
这不仅是件极为体面的差事,办成之后,还会被请为宾客,拿些额外的俸禄。
对刘举人来说,邀请他做县试的阅卷官,自然不在乎几个米粮钱,更重要的还是名声。
就连家族也能沾光。
“你祖父是刘举人,年轻的时候还做过官,正荣县里也没几个,请他是自然的。
”
“举人来做阅卷官,必然合适啊。
”
如果说新入学的二十名学生里,纪元凭借年纪跟竹石被喊作小神童而出名。
刘嵘便是第二个有名气的,不仅因为他有个举人祖父,也因他家在本地有些根基,是有名的豪绅。
刘嵘本人也是从小天赋异禀,都知道他是个聪明的,是整个刘家,最有希望考中功名的晚辈。
纪元也多看几眼,知道平日闹事的富家子弟王兴志等人,也只是刘嵘的跟班。
正好刘嵘看过来,纪元朝他笑笑。
那刘嵘似乎没想到,也勉强笑了下,下意识想去看书,又想到周围人都不看,他还是回家再读。
纪元怎么回事,难道他就不会被影响?
纪元听大家说完八卦,跟李廷说了一声,又收拾东西离开。
反正是自习,不如继续去抄书。
礼记跟春秋加起来,二十八万字,非常需要争分夺秒。
纪元上午出现在尊经阁,让老夫子有些意外,不过也没说什么,还是按照老规矩,先登记再抄书。
一整日,纪元都泡在尊经阁里,抄书的进度总算加快了。
老夫子欲言又止,又走近看了看。
确实很丑。
老夫子问道:“你还有多少本要抄?”
纪元老老实实回答:“五经里,还有礼记跟春秋,若带上儒家十三经,那还有十本。
”
儒家十三经也都是科举必考内容。
老夫子欲言又止。
字数如此之多,若真把这些书全抄了,写字的坏习惯只怕要深入骨髓。
纪元见老夫子不再说话,继续抄。
现在手上这版本的《礼记》共计四十九篇,他抄到第八篇的《文王世子》。
这篇主要的内容为记录世子教育问题,以及教育制度等等。
但文王世子的文刚写完,就听老夫子道:“错了。
”
错了?
纪元反复确认,“文”字没写错啊。
这字繁体简体是一样的,而且这样简单。
老夫子拿过纪元手中的笔,只见老夫子在纸上随性而写,一个漂亮俊逸的“文”随性而出。
这字灵动十足,看得纪元震惊异常。
毫不夸张说,这是他见过写的最漂亮的字。
纪元还未收齐表情,只听老夫子继续道:“写。
”
写?
他这怎么写!
他根本写不出来啊!
不对比也就罢了,对比起来,他那字真的丑不堪言啊!
纪元难得有羞愧难当的时候,照着老夫子的“文”下笔。
“文”上的点还未落,老夫子直接道:“错了。
”
“侧点,如鸟翻身侧下,向右上逆锋起笔。
”
“错了。
”
“手腕用力。
”
“收笔时向左上圆转回锋。
”
“再写。
”
县学放学钟声响,纪元满头大汗从藏经阁出来。
看着自己满页的侧点,再看看老夫子写的那个“文”,忍不住仰天长叹。
太难了。
一个点都有这么多学问。
他之前写的,都是些什么啊!
跟李廷碰面时,李廷照例问了今日抄了多少书,纪元摇头。
不过虽一字未抄,他却像捡到宝一般。
纪元隐隐有种感觉,他的破字好像有救了。
李廷今日有些恍惚,问了之后不等纪元回答,说了自己的事:“我爹还没回信,书的事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
李廷的爹,自然是堡李村养殖大户的李老爷。
纪元卖青储饲料的时候,跟对方打过照面。
李家的生意,有一半是李老爷的,另一半则是他继室的。
故而李廷虽是家中长子,用钱用物上,还是要纠结一番。
纪元知道原因,问道:“说好的五经还未送来?”
“嗯,原本说拿钱过来,我自己买。
”李廷道,“但县城的书更贵,府城的书便宜,我爹说让我等等,正好他要去府城做买卖,回来时正好带一套。
”
府城到底是大地方,书铺多,甚至还有几个专门的印书作坊。
交通发达,物资必然也充沛,加上本地印书的优势,书籍自然便宜不少。
专门去府城买一趟或许不划算,但要是能顺便带一套,自然是好的。
他们县令去府城一趟,都专门买了四书回来,由此可见一斑。
先开始李廷还稳得住,但眼看县试都要开始,他们正式开学也近了。
到时候没有课本,他也慌啊。
李廷写了两封信回去,都没有音讯,纪元这边也已经抄了好几本书,自然有些忧虑。
纪元安慰:“既然你爹答应了,应该不会骗你,或许有什么事耽搁了?”
李廷叹气:“我再写封信问问,托村里人带回去,明天就能收到消息。
”
看看他爹到底什么意思,若真的有难处,他也好早点知道。
各家有各家的难处,纪元拍拍他肩膀:“大不了你也抄书,我跟你一起抄。
”
“就当是预习了。
”
李廷笑笑,不见往日的话多。
纪元其实也明白,这也不是什么书的事,更要紧的是父亲的承诺,却未给孩子做到。
李廷也不过十五六,对父亲自然有期待。
见此,纪元自然也想到安纪村,他能想的,自然是赵夫子,安大海,还有小黄。
也半个月没见他们了。
不知是不是不经念,纪元第二日便在县学门口,看到赵夫子跟安大海。
上午刚放学,门房过来说有人找他,他还不信。
没想到是真的!
赵夫子罕见换上秀才穿的青色长袍,这属于秀才的公服,上次祭祀文庙时,纪元见甲等堂的秀才们都穿过。
“赵夫子!大海!”纪元往前几步,他实在没想到啊,“你们怎么来了。
”
安大海连忙道:“赵夫子被请做这次县试的监考官,今日就要入住考场,我是来送他老人家的。
”
原来是这样。
赵夫子跟那位刘举人一样,也是被请来帮忙的。
赵夫子无奈摇头:“也是我的学生里,没有一个参加这次县试的,故而身份合适。
”
“那也是您有学识,县里才请的。
”纪元立刻夸道。
赵夫子笑笑,看了看纪元,这才放心。
正好是午休时间,纪元干脆带着赵夫子,大海一起去吃如今最有名的符曾汤圆,又在附近买了鸡腿过来。
纪元把近来的事说了个干净,听到有夫子教导纪元练字,赵夫子更放心了。
“好好好,我就担心你那手字。
”
“去年时间太短,想你考上县学,也只能速成。
”赵夫子说着,心中宽慰。
他们说着,马家汤圆老板又送来几份点心,看向纪元的眼神不言而喻。
纪元推辞不过,只好收下。
没过一会,隔壁另一个马家汤圆,又送来不少吃食。
大海没什么感觉,只当是沾了县学学生的光。
赵夫子却了然了,他虽然在安纪村,却也知道那首汤圆诗。
看着自己学生如此,赵夫子格外开怀。
不过他也没停留太久,开口道:“我马上要去考场了,今日二月初二,还有四天便要考试,我们这些负责考场的夫子都要提前过去做准备。
”
赵夫子说着,对纪元道:“等到县试结束,你们就要正式开学,务必用功。
”
纪元自然答应,对赵夫子深鞠一躬,又把东西全都打包,一定要让赵夫子带去用。
赵夫子推辞:“你读书辛苦,带回去吧。
”
说着,赵夫子甚至把钱给付了,绝不让学生付账。
正好官府的马车过来,赵夫子坐了马车离开,留下安大海跟纪元两个人。
纪元好笑,把东西一股脑给了好友:“你带回去跟安大娘子一起吃吧,我在县城里也好买。
”
“不过你帮我带几份吃食给赵师娘他们。
”
纪元对自己是抠门的,但对赵夫子,师娘的恩情却不能忘,夫子不收,但他却一定要给。
大海扭捏了会,到底也没忍得住诱惑:“没问题,我肯定帮你送过去。
过段时间村里青枣熟了,我给你捎一筐过来。
”
两人虽半个月没见,但关系依旧。
大海还说起村里的八卦,这个八卦还跟纪元的三叔三婶有关。
自从纪元来了县学之后,他们两个在村里整个喊累,一会说养牛累,一会说拾柴累。
村里人都暗暗笑话,背地里都说,以前都是纪元在做,你们肯定不累。
这些就罢了,更让他们两个不爽的,还是纪利的事。
他们两个费尽心思把纪利送到县学当账房学徒的事,可是被他们翻来覆去来回地说。
但年前纪利在绸缎铺子一直做些杂事,纪元还看到他在卖东西。
纪利也问了,那边只让他好好做事,年前太忙没工夫教。
等年也过去,纪利继续去做事,竟然还在打杂,说想要学账房的本事,肯定要打杂一两年,哪有上来就学账目的。
纪元听着,这大概就是公司招聘,说好的做财务,实际让你去做销售?
纪利一时不爽直接回家了。
可他家已经出了那么多银钱,好不容易能去做事,三叔三婶又带着礼物回去求人。
反正一番折腾下来,银钱出了不少。
“你小心点,他家如今正难,说不定会把主意打到你头上。
很多人都说你在县学读书有银钱发,他们肯定会嫉妒。
”
纪元差点笑出声:“我怎么会有银钱领,能管吃住,已经很好了。
”
“谁说不是呢。
”安大海还是道,“反正小心肯定没错。
”
纪元谢过,安大海那边也要回去了,他这次就是为了送夫子过来的。
现在纪元不在私塾里,他跟小河算是夫子的左膀右臂。
他再次过来,就是等县试彻底结束,夫子回家之时,估计要等到二月十三左右了。
二月初六正式考试,考三天。
但二月初九考完,只有考生能出考场。
其他夫子们要再封闭三天,把所有卷子改完,就连监考官也要留在考场做些其他杂事,直到县试放榜。
算下来,就是二月十三。
眼看纪元在下午上课时间又去了尊经阁,气得打赌得众人直跺脚。
怎么有朋友来寻,他都不出去玩的啊!
不过到如今,他们也知道那赌约基本完蛋了。
纪元他就不是人!
天天学习!
不累吗!
累吗?
纪元最近觉得还好?
从昨天下午开始,他就从抄书转为真正地练字。
今天早上,终于把“文”字上的侧点给写得入了门。
按老夫子的话说就是:“比得上幼童了。
”
“文”上的一点成了,下面的长横又是问题重重。
书法一道,除了练还要巧,还要有经验,更要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