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3/3)
储料。
但天齐国会做青储料的人并不多,他也没能找过来。
化远三十年算是他正式调任的第一个任期。
到如今的化远三十三年,已经的第一个任期的最后一年。
从临时调拨到现在,已经快五年时间。
正荣县的百户耕牛数量,终于增长到他来时的三倍。
可这样的扶持还是太过脆弱。
前年的病牛让县令很是忧心,又花了一年多的时间培养兽医,这才稳住局面。
现在听说青储料的出现,更是对养殖耕牛有好处。
这样看来,他的这几年做的事没有白费。
今年年底,就会有人过来接任,在下一任来之前,这些事肯定要处理好。
所以县令才会有此一问。
县丞是县令的属官,是县令带来的“班底”,自然明白县令大人在担心什么。
“大人,咱们都在加紧处理公务了,一定会之前做完的事给完成了。
”
“青储料那事,有纪元在办,多半不会出什么差错。
”
所以衙门上下都很忙。
之前留下尾巴的事,彻底做好才是,否则后来要是理念不合,很多东西就要半途而废。
还有各部的账册名目等等,都要在年底准备好。
虽说明年三月才离开,可现在已经是化远三十三年的八月份。
满打满算,还有半年多。
不知道青储料就罢了,既然知道,肯定要看着青储料稳定的。
不过县丞讲得也对,有纪元负责这件事,大概不会有错。
别看他年纪小,人却十分聪明。
说不定,以后还会是同僚。
县令叹口气:“继续忙吧,可惜此地的牲畜养殖,还未能到三户一头牛。
”
“您已经尽力了。
”县丞道,“最开始接手这里时,那可是二十户只有一头牛啊。
”
天齐国对官员是否称职的标准很是细致。
至少规定上是很细致的。
像每百户多少头牛。
每个地方多少人出多少秀才,以及等等等等。
全都是官员的考核标准。
像前朝盛世时,也未能达到三户一头牛。
在现在这个县令手里,能把正荣县变成六户人家,至少有一头牛,已经很厉害了。
当然,这算数也不够精准。
毕竟像县丞牛家,堡李村李家这种,一户就百头牛的,很容易就把低位者给平均了。
大概就是,小明今年收入一百块,你收入两块,对外面说的,就是你们两个去年一共一百零二块。
前者说低了,后者说高了。
县令原本想做的,就是平衡后者。
但做着做着发现病牛,以及正荣县缺兽医的事,几次向上峰请示,才逐渐改变如今的局面。
想要养好一头牛,都是千难万难。
更别说让全县每三户都能一头牛。
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实现起来更是艰难。
“希望多出些纪元这样的学生。
”县令道。
从他不忍两个马家汤圆因为他而亏本,所以帮忙写食谱,在事后也不声张,就能看出纪元的品行跟机智。
那些,都是一个好官的特质。
自己当了多年县令,才明白的道理。
纪元小小年纪就本能做出这些行为,他看着都暗暗点头。
“安纪村青储料的事,一有消息,就来报我。
”
要说安纪村不着急,那也不对。
毕竟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安叔公张兽医,找了安村长,又在统计清楚青储料的用量,安纪村还是有村人听说了此事。
纪元让安村长也不要着急,谁找过来,就把名字记下。
能听到风声就找来了,必然是想挣钱的,也是勤快的。
这些人用着更放心。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些人明显准备好了。
八月十二,麦假的第五天。
各方统计出来的青储料需求,终于送到纪元手上。
因是只要需求量,各家也不用管安叔公这有没有,只要做出来,他们能买。
当然,这都是值得信赖的人,还有张兽医做保,基本不会有错。
堡李村李家,六万斤。
县城牛家,八万斤。
这是正荣县养牛最大的两户了。
其他散户加起来,也要七万斤。
剩下的就是外县的。
张兽医那边联系了几家,一个张家定了五万,另一家定了四万。
剩下的多是观望,散户定了两万。
外县的观望很正常。
他们不像正荣县这些养殖户们,一有官府的认证,官府近几年都扶持他们养牛,所以更信赖。
二是这两年的青储料确实打出了名气。
不管怎么说,总的算下来,今年至少要做三十九万斤的料。
这自然是把税费,以及各种损耗都加到里面。
“三十九万斤?”安叔公惊呼。
不算就罢了,这么一算,才知道他家一年做那六万斤,根本什么也不是啊。
幸好当时不知道这个数字,否则他能一夜愁白了头。
安村长也在惊愕青储料的买卖。
他就算作为村长,也从未经手过这么大的买卖。
要怎么做啊。
众人的目光自然又在纪元身上。
他们现在除了信赖纪元,已经没有第二个想法。
好像都形成依赖了。
纪元那边已经把人数算好了。
安叔公家,去年男女老少二三十口一起齐上阵,不过做了六万斤。
但就算他们内部,也是有人做得多,有人做得少。
把十四岁以上的人算里面,主要劳动力大概在十五个人,可安叔公跟安老大这种,又是出了名的肯卖力气。
安大娘子更是居功至伟。
也就可以算是十八个人做了六万斤的青储料,还要去掉前年挖的窖。
纪元边解释边道:“这么算的话,青储料的买卖,一共需要一百三十人。
”
不等他们说,纪元继续道:“分为两个工种,一个挖窖运草料。
”
“女子则来细细的铺料,这个活要格外细致,必须妇女来。
”
后面算是纪元的私心。
如果一窝蜂地找人,各家必然先派男子出来,毕竟是挣钱的活计。
可铺料这事,确实要细。
而且这买卖从一开始,就有安大娘子这样做活的。
也有安二娘子这种记账的。
要是因为推广出来,全都变成其他男子的活计,那她们两个“创始人”说不定都会被排外。
纪元感激当时安大娘子雇他做事,必然不会让安大娘子“失业”。
而且他说的也是实情,相比于挖窖这种事,均匀地铺料,才是做青储料的关键。
一百三十个人,对安纪村这样一百多户,六七百人的村子来讲,人数也不少了。
六七百人的村子,去掉小孩老人生病的,差不多每户都能出个人,就看他们愿不愿意了。
安村长点头,这样就好。
订单有了,工作的人有了。
接下来就要说到利益分配。
“亲兄弟都要明算账。
”纪元道,“先定下规矩,省得以后出什么事。
而且这份文书要上报官府,一定要合理才行。
”
安村长见纪元细致聪明,开口道:“元哥儿,你直接说吧,我们都听你的。
”
安叔公立刻看过来,他也有点紧张。
以前青储料的买卖,他算是主家。
现在从唯二老板变成合伙人,自然担心自己的那份收益。
“安叔公是最做青储料的,所以以后青储料的买卖,他必得有话语权。
”
“您是村长,又是牵头人,自然也一样。
”
首先,大权不能独揽,分为两个人。
但两个人还不够,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没有办法解决。
“我们再请赵夫子赵秀才做中间人,他清正严明,做事公道,大家都放心。
”
赵夫子的为人,大家都相信。
纪元又强调夫子是秀才,自然是告诉大家夫子是有功名的,请他来做三权分立之一,非常合适。
安村长跟安叔公果然点头。
安纪村青储料的买卖,有了这三人,后面就好了。
那就是放出消息,他们要开始招人了。
一共招一百三十人,男女各一半,年龄都在十四到五十五之间。
等人招好,挖窖,收料,这些事都不用纪元管。
安叔公,安大娘子,二娘子,都会安排得妥妥当当。
毕竟他们家二三十口人是管,现在多了一百多人,一样是管。
利润分配上,自然是谁做活多,谁分的钱就多,大家可以互相监督。
安叔公家能多一些,是因为他家还能出九口现成的窖,而且一部分订单也是他家拉的。
安村长牵头做了此事,到时候利润由他分配,自然要受赵夫子的监督。
好处也有,他已经让他在外面给牛穿鼻环的大儿子四处打听,谁家需要青储料,他自然也能抽一份。
张兽医更不用讲,他倒是也会检查青储料的品质,而且他接触的养殖户更多,订单根本不用愁。
这已经是几乎农村集体经营了。
等于在安纪村开个青储料的作坊,原本的村长变成作坊老板。
大体的事情定下,里面细节更是磨人。
纪元亲自去请了赵夫子,赵夫子听说是经营的事,根本不想理。
可听说跟养牛耕田有关,这才应下。
有他这个铁面无私的,这事不会太差。
作为监督人,在细节的利益分配上,自然也有一份银钱。
赵夫子想推辞,纪元却直接写上,又道:“您做了事,就应该有报酬,这是您应得的啊。
”
安叔公跟安村长立刻点头。
纪元劝了又劝。
最后跟村长商议,把银钱折合成米粮布匹,定时送过去。
主要是赵夫子年岁渐渐大了。
帮忙管着青储料的事,也需要费心。
换作别人当监督,说不定都不去看,但赵夫子应下的事,就一定会办妥。
无论从哪方面讲,这银钱赵夫子非拿不可。
最后纪元道:“您可是秀才,给官府的文书上有您作保,我们这事才能更通顺。
”
“全村的人都想养家糊口,您这也是帮忙呀。
”
用秀才的名号给青储料“压阵”,确实好用。
赵夫子少见感慨:“老夫这酸秀才的名号,竟然能派上用场。
”
纪元放麦假的第五天,就在商量这些细节中度过。
里面的细节包括许多。
村里集体挣的钱,也要给村里老人四时八节礼物,以及给幼童孤儿的补贴。
当然还有纪元这种。
只要考上县学,便能从青储料这部分银钱里拿出补贴。
纪元当然还有另一份银钱可拿,自然是安大海跟他的分成。
这部分并不细说。
但也是纪元以后学费的重要来源,算下来,一年至少一百多两。
如果是私人的买卖,自然不用顾忌那么多。
可这说了,并非纯粹的商业活动,村里挣了钱,自然要回馈乡里。
赵夫子也是听到这些,才更愿意帮忙做监督。
若他们只是把利润揽到自己怀里。
官府那边可就不依了。
一定会按照商税来收。
这种事可大可小,可以收商业也可以收农税。
全看一县之长的想法。
再说,纪元确实有意这样分配。
若小纪元在时,有这样的买卖,有能顾忌到孤儿的分红补贴,他根本不会死在即将温暖的初春里。
小纪元去世之前的梦想是吃顿饱饭。
纪元或许完成不了小纪元的梦想,但却可以照顾同他一样的孩童。
读书也是同理。
自己虽不需要村里再给补贴,有之前牛家的分成就足够了。
但以后像他这样的学生,不用再担心没有钱读书,也不用担心笔墨纸砚。
长长的文书写下来,几乎涵盖了方方面面。
以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要是有商会的人来看,肯定会说,这几乎可以成为集体经济的模板。
从上午到晚上,再到深夜。
安村主任家的蜡烛都燃尽了几根。
赵夫子查漏补缺,按照天齐国律法,又定了几个细则。
这文书眼看越来越厚,也越来越详尽。
终于在天破晓时,安村长走出门去,对儿子道:“去吧,放出消息,赵夫子,我,安叔公,准备带着全村人做青储料。
”
“一共要招一百三十名村人,男女各一半,年龄在十四到五十五之间。
”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
整个安纪村,都因为这个消息沸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