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2/3)
又水灵,百姓受苦久了什么事都能做出来,若真出了什么事,楚沂心里有愧。
宛城有私兵,让迟砚去最是合适,指定把事情给办妥了。
留夏把这些事记在心里,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然后才行礼,“那奴婢这就去。
”
平日下雨时,丫鬟们都在耳房闲谈说话,若非要紧事,楚沂也不会让她冒着雨就出门。
这事儿要紧,留夏就坐着马车出府了。
收粮不必去允城城内,在两城的县城村子里收要快得多。
价钱也合算。
而楚沂梳过妆后,用了早饭,其他事她人在永城也管不到,能略尽绵薄之力就够了。
对楚沂来说,舍些银子,让下面人跑腿,她就动动嘴皮子吩咐几句,的确是绵薄之力,可对城内流离失所的百姓来说,这碗热粥棉被就如及时雨一般。
傍晚施粥时,百姓领过粥,不由道:“成王府送来的,哎哟,成王在启安打仗,王妃还惦记着我们。
”
“昨儿下雨,今儿就送到了,看这粥可真浓稠。
”
“棉被也厚实,今夜可暖和了。
”
这一下雨,帐篷湿了,他们家中逃命而来,带的盘缠行李有,却不够多。
为保启安,又让他们日夜兼程赶路,四五日才到永城。
刚安顿下来,就下了雨,天气湿潮,帐篷又漏水,一群人冻得瑟瑟发抖,也不知战事何时结束。
热粥和棉被岂不就似及时雨。
秦临渊此刻还是启安城内,偶尔驾马去宛城北边的县城看看。
今日下雨,秦临渊反而松了口气,如若赵王的炮车全哑了,那岂不是老天都在助成王殿下。
有些时候不仅要看用兵,看脑子,还得看运道。
当初赵王谋反,从西北带兵马,西北诸城不战而降,势如破竹,可自成王来云州之后,就鲜有胜仗。
要说萧秉承用兵如神,是良将秦临渊自己都不信,他觉得是运道。
说不准真有那一日。
城中难民已妥善安置,就在启安几个县城和宛城周围的县城内,还有一部分,安置在了永城。
秦临渊办事妥当,见安顿好后直接回了启安。
他十一这日傍晚才回来,雨早已停了,不过天依旧阴沉沉的。
城中迎春都快开败了,黄花间冒出了叶子,翠绿的枝叶嫩黄色的花,在风中摇摇摆摆,花上叶上沾了不少雨水,土地湿润,空气中能闻见淡淡的泥土味和血腥气。
秦临渊先看了看城东难民,一路走一路看,又过了一个时辰才到城西。
每座城都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赵王就是从西城门打进来的。
城外没活人,几个将士在安葬死去的士兵,有些是越朝的儿郎,有些则是跟着赵王打来的。
但算起来,都是越朝的百姓。
尸体堆积在一起,地上全是血,被大雨冲刷了一日,又在外放了许久,伤口变得十分可怖。
秦临渊是文官,从未见过这样血腥的景象,站在旁边好一会儿才缓过来。
一旁将士还过来行礼,“末将见过秦大人。
”
秦临渊咳了一声,也没扭过头去,道:“王爷呢?”
“王爷昨夜领兵拿回云州,这会儿还没回来。
”
昨夜一战,带回来一万三千俘虏,赵王退兵至云州城外。
萧秉承乘胜追击,破了云州城,驻军在城内,又命将士即刻修好云州的城门城墙,以防赵王再带兵回来。
那些俘虏问过之后,萧秉承得知赵王遣军去西云调粮,为了西云安危,萧秉承也没顾及身上箭伤,拦截敌军去了。
秦临渊点了点头,他看了看左右,虽打了胜仗,可城内城外,也是荒寂之景。
见那些将士死状其惨,想着数月之前还都是越朝的好儿郎,便道:“记好名字,都妥善安葬,越朝士兵若有信物收好,之后再交回家人。
”
也方便日后论功行赏。
那些造反的,虽然死者为大,可毕竟是反贼,最多赦无罪,其他的必不可强求了。
战报自然要传回盛京,秦临渊如今也算是松了口气,如果赵王成功反了,盛京那边还有硬仗要打。
到时盛京便如启安城一般,百姓慌乱逃窜流离失所。
成王此番也算是护住了盛京,护住了越朝。
难得。
秦临渊远在启安,对盛京之事也不甚了解,原以为盛京安稳无甚大事,但这些日子的确出了几桩大事。
其一是淑嫔暴毙,明光帝下旨安葬,追封为淑贤皇贵妃,也算给足了死后哀荣。
其二是将宫中质子都遣送回封地,估计也是怕赵王一旦打进来,这些质子也能活命。
或许是因为别的,但下面大臣不敢胡乱揣测。
这些日子明光帝身子也不好,跟赵太傅等人议事时,总是咳嗽,偶尔也会咳出血来。
他近来又单独召见了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人,每次说话都屏退太监,连张德都不许进去,说了什么也只有屋内两人知道。
二月十三,离赵王造反正好一个月,明光帝收到密函,成王大胜,乘胜追击将赵王极其亲信赶回了鹿城。
赵王亲信多,一边护着赵王一边逃跑,一直逃到了鹿城,可是至今未投降,估计还有好些日子的仗要打。
不过是捷报,赵王营中投降者总共两万一千余人,有这回一万三千人,上次三千余人,以及拦截的去西云借粮的兵马近五千,算上死去受伤的,赵王身边不足六万兵马。
萧秉承手下兵马,除去受伤的,应该有五万多,相差并不悬殊。
如今鹿城军情,全系在萧秉承一人身上。
若是以往,明光帝见军情稳固,会派自己的人过去,这次却什么都没管,甚至在赵太傅等人提议,赵王战败,怕逃回西北和羌族勾结,该命宁将军守住韶关时,明光帝笑着说道:“成王领兵多日,自有打算,不用朕担心,且等着捷报吧。
”
的确不用明光帝费心,十一这日萧秉承就传信给宁将军,让他从锦城调兵,先守住韶关,然后萧秉承调兵两万从云州过隋安至锦城,以免锦城失守,这样宁将军手中多了两万兵马,应该足以应对赵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