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三顾沮授(3/3)
害,仿佛每一个字都从砂砾中磨砺而出,“此言……何其锋利……直刺肺腑……”
他没有再说拒绝的话,但也没有应允。
那漫长的沉默,和那双眼中翻腾的巨浪,已是最好的回答。
那扇紧闭的心扉,在疾风骤雨的叩击下,终于裂开了一道缝隙。
秋风渐紧,吹落了邺城府衙中的最后几片梧桐叶。
沮授的消息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荡漾几片涟漪后便杳无踪迹。
田丰和戏忠数次旁敲侧击,我只道:“金石将开,火候未到。
”心中那份笃定,却来自第二次拜访时,他眼中那碎裂的坚冰与翻涌的巨浪。
深秋的午后,天高云淡,阳光带着一种澄澈的暖意。
我第三次轻车简从,踏上通往广平的路途。
沮家坞堡的院门依旧朴素,却敞开着。
庭院内打扫得干干净净,几盆秋菊在墙角吐露着清雅的芬芳。
厅堂的门也开着,里面传出孩童稚嫩的诵读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没有惊动他们,只是静静地看着这温馨的一幕。
直到那篇《梁惠王上》诵读完毕,童子被老仆领走,我才举步踏入厅堂。
沮授闻声,缓缓转过身来。
数月不见,他气色似乎好了一些,眉宇间那层郁结的阴霾也消散不少。
看到我,他眼中并无太多惊讶,只是微微颔首,目光平静而深邃,仿佛早已料到我会来。
“罗使君又来了。
”他的语气平和,听不出太多情绪。
“先生,”我抬起头,目光坦诚地迎向他审视的眼神,“今日此来,不为虚言,只问策于先生。
冀并初定,外有曹操、袁绍虎视眈眈,内有余孽未清,流民失所。
当此百废待兴、危机四伏之时,先生以为,首务当为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河北,”他开口,声音低沉而清晰,带着一种洞悉世事的冷静,“去岁蝗旱,今春又逢兵祸,百姓流离,田野荒芜。
使君新得两州,根基未固,强邻在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他抬起头,目光如炬,直直地刺向我,仿佛要看穿我所有的急功近利,“然,当此之时,使君若急于秣马厉兵,北向争锋,或纵兵四出,清剿所谓‘余孽’……”他微微一顿,语气陡然加重,“则无异于抱薪救火,徒耗民力,自毁长城!”
我的心神随之一震。
他的手指在河北那片土地上轻轻一叩:“首务?唯在‘生息’二字!当倾两州之力,开仓廪,贷粮种,招抚流民,劝课农桑。
百姓得以喘息,则冀并自安。
民安则粮足,粮足则兵精,根基稳固,再观天下之变,徐图进取,方为万全之策。
”
“先生一言,拨云见日!”我心中激荡,忍不住朗声道,“此乃固本培元之大道!文通受教了!”我郑重地向他拱手,深深一揖。
“使君,”他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尘埃落定般的平静与决然,“三次相顾,礼遇备至,剖心沥胆,言及苍生。
授非草木顽石,岂能无感?”他绕过几案,走到厅堂中央,整了整身上那件旧袍的衣襟。
动作庄重而缓慢。
然后面向我,后退一步,撩起衣袍前襟,双膝跪地,以最隆重的顿首之礼,深深拜下。
“此心此身,尽付主公!愿竭驽钝,效犬马之劳!”他的额头重重地磕在冰凉的地砖上,发出沉闷而坚定的声响。
“先生请起!”我心中亦是激荡难平,急忙上前,双手用力将他搀扶起来。
他的手心微凉,却异常有力。
“得先生相助,实乃文通之幸,两州苍生之福!”我紧紧握住他的手,目光炽热而坚定,“自此,天下棋局,你我共执之!”
沮授加入我的麾下后,立刻展现出了他的才智和能力。
他为冀州和并州的治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帮助我进一步稳固了势力。
同时也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尊重。
在人事上,经过与大家商议后,也做了一些调整:任命张任将军为并州军主将,张合为副将,沮授为并州军军师,目前并州军共计五万。
任命赵云将军为冀州军主将,张辽为副将,田丰为冀州军军师,目前冀州军六万。
我自请为并、冀二州州牧,镇北将军。
戏忠为将军府军师,陈到为将军府亲卫军主将,统领亲卫军五千。
接着由戏忠向长安朝廷发岀表奏。
喜欢龙吟三国请大家收藏:()龙吟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