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3/3)
个喜欢在小说中嵌入童谣和民歌的人,因此看《布鲁克林有棵树》有一种亲近感,觉得它很投我的口味。
曹文轩序(2)
在现代主义泛滥的今天,“老式”越来越是个迷人的字網站:??????.????????.??????眼。
人们发现,“现代”因为过于花样翻新,过于迷恋非常态的情景、人物与物象,已经很让人厌烦了。
阅读者甚至起了疑心:这样的文学究竟给了我们什么?道义感吗?美感吗?情感吗?抑或是其他什么重要的、宝贵的东西?那些让人费解的“意义”由于过于形而上(几近玄学),使阅读成了受罪、受苦、受难的过程。
那些背后的、底部的、黑暗深处的“哲理”是要通过训练有素的专家学者们加以暗示和明示后,才得以显示的。
主题显灵,是这种阅读中的一个痛苦的企盼。
由于艰深和玄奥,“现代”养育了一大批阅读的牧师,这些人负有解释和阐释权,阅读是在他们的复杂的指导下而得以进行的。
从前朴素的、明朗的阅读,现在越来越具神秘主义的色彩。
如此阅读,与其说是在阅读,还不如说是在考验人的耐心和智力。
阅读的快感是在九死一生之后才获得的,大多数“俗人”都半途而废了。
除去耗费我们的心血,“现代”给一般阅读者的直接感受是冷酷的、压抑的、沉闷的、无望的、绝望的、向下的、堕落的。
当越来越多的人从“皇帝的新衣”现场效应中脱出时,一个简单的念头在升起:如果没有这些文字,世界是不是会更美好一些?这个发问,对于“现代”几乎是致命的。
《布鲁克林有棵树》讲的就是那样一个正常的故事,讲故事的方式就是小说历史上最常见的方式,主题也是无需用脑袋撞墙然后才能有所悟的,更不用去聆听阅读牧师们的布道了。
看了,你会觉得人生是有意义的,会平添一份坚韧。
你是向上的,你会听到你一路向前时耳畔响起的生动的风声。
它是属于阅读大众的,而不只是属于阅读精英的。
它不是畅销书的路数,却绝对可以有畅销书的天下一望无际的天下。
它不是靠故事的离奇,而是靠故事的质量;不是靠主题的新颖,而是靠主题的份量;不是靠人物的怪诞,而是靠人物的真实和富有。
阅读这样的小说,不必装模作样,不必煞有介事,读,就是了,平等的,平常的,平易的,而读完之后又是受益匪浅的。
所有这些,都是从前老式小说的基本品质。
最近装修房子,几乎天天去装修市场和家具市场。
看来看去,还是觉得古典风格的和田园风格的家具可靠和经看。
总觉得它们的骨架和肌理之中藏着岁月,藏着难以言说的美感。
那份庄重,那份质地的背后,是千年历史的影子。
那些现代家具,倒也新颖别致,并且能一下子揪住你的目光。
但,看久了,总有点生疑:它们可以长久吗?过于风格化,可能反而会容易过时。
最后,统统选择了古典的、田园的。
当然,我也知道,这些古典的、田园的家具,其实已经融入了一些现代的元素“现代”为“古典”和“田园”注入了生命的一些新鲜元素,这大概就是“现代”的意义了。
别忘了这部作品的名字与这部作品价值之间的关系。
一部好作品必定有一个好的名字。
极端一点讲,看了名字,你也就能知道这部作品是不是一部好作品了。
2009年6月18日于北京大学蓝旗营
译后记(1)
2008年,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山姆大叔开始束紧裤腰带过日子。
由于这些原因,一些描述艰难时代的旧时经典,又重新热门起来,例如斯坦贝克的作品《愤怒的葡萄》。
次贷危机中不少美国人面临自己的房屋被银行没收的风险,看到《愤怒的葡萄》中主人公丢失房屋的场景,想必百感交集。
如今,很多美国人开始收集折扣券省钱。
感恩节后的大减价,甚至造成一些商场的踩踏伤亡事故。
美国电台、电视台开始播出如何用一块钱活一天之类的节目。
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繁荣,萧条说来就来。
这种时候,大家一边寻找出路,一边寻找意义,寻找独自和解的方法来。
此书1943年初版便大受欢迎,长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连好莱坞和百老汇也搭起顺风车。
1945年,著名导演卡赞(eliakazan)将小说改编为电影,电影随后获奥斯卡奖。
小说还被改编为音乐剧,上演267场。
如今,在我所在的美国小城,小说的海报和《推销员之死》、《瓦尔登湖》等书一起,挂在附近巴诺(barnes&noble)书店的墙上。
它还是这边图书馆的暑期推荐读物之一。
无疑,它已经成为一部现代经典。
这部小说影响了很多作家。
《大海的深处》作者杰奎琳米查德(jacquelynmitchard)就曾生动描述了她与此书多年的感情:几年前,在我生日那天,挚友兼代理人简盖佛曼给我寄来了一个小盒子。
打开盒子之后,我顿时热泪盈眶。
里面装着我最喜欢的书《布鲁克林有棵树》的第一版,而且还有作者贝蒂史密斯(bettysmith)写给自己代理人的题字,书里还夹着作者的亲笔信,信件保存完好,丝毫不见六十年来风雨洗刷的痕迹。
目睹此情此景,连围坐在餐桌旁的孩子们都不禁眼眶湿润了。
他们知道我心中对这本书、对该书作者和书中的女主人公怀有多么深厚的感情。
关于城市
贝蒂史密斯(18961972)生于布鲁克林,是德国移民后裔,童年家境贫寒。
她没有上完高中,但是后来和小说主人公弗兰西斯诺兰一样,在大学修课,后终生从事写作。
她虽然写过其他作品,也有其他作品被改编为电影,但是她的名字,始终和《布鲁克林有棵树》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