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府送来的《格物札记》被李恪珍重地放在案头。
他蹲在窑口,对几个心腹工匠反复叮嘱:
“硝石粉用量要准,多了气泡更大…”
“铅粉比例再加些,让料子更软更透…”
“草木灰筛十遍,一点杂质都不能有…”
“火候最关键,升温要稳,保温要足,降温要慢…”
工匠们屏息凝神,牢牢记下每个字。
他们对那“透光的宝贝”同样充满渴望。
原料经过精细筛选,重新配比搅拌。
特制坩埚再次送入窑中。
窑火比上次烧得更稳更久。
李恪几乎守在窑口,连秦红梅汇报新马训练进度时,他都心不在焉,眼睛总往窑口瞟。
时间在煎熬中过去。
终于开窑。
坩埚被小心取出敲开。
当窑工用长钳从残骸中夹出一件东西时,整个秘窑瞬间死寂。
那是一只杯子!
一只淡绿色的琉璃杯!
它不再是扭曲的疙瘩!它有清晰的杯身,微撇的杯口,小小的圆足!杯壁虽仍有瑕疵,厚薄略有不均,内里还有细微气泡,但它通体呈现出一种温润的半透明质感!窑内余温透过它,在地上投下朦胧迷人的淡绿光斑!
“透…透了!真的透了!”老窑工声音发抖。
“成了!郎君!成了!”另一工匠激动搓手。
“老天爷…这…这真是琉璃?”有人喃喃,几乎要跪下去。
李恪心跳如鼓!他强压住狂喜,面上保持镇定,微颤的手却出卖了他。
成了!此物在长安,就是比金子还硬的宝贝!他快步上前,接过那杯子。
入手微温,光滑细腻,与此前的粗糙疙瘩天壤之别!对着天光看去,光线柔和穿过杯壁,内里纹理如天然玉石,神秘又美丽。
虽比不上记忆中的水晶玻璃,但这纯净透光的成器,在大唐就是颠覆认知的“神物”!
“好!大家辛苦!”李恪声音带着激动,“按这方子火候,继续烧!杯子、小碗、小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颜色…试试加别的矿粉,看能不能烧出蓝色来!”金山银山仿佛已在招手。
第一批成功的琉璃器很快出炉。
除了几只淡绿杯碗,还烧出了几件小巧的瑞兽摆件(形态古朴)。
李恪亲自挑出最完美的一只淡绿琉璃杯。
找来朴素紫檀木盒,内垫柔软丝绒,小心放入。
“王铁头!”李恪低声吩咐,“你亲自去杜府,把这盒子秘密交给杜明月小姐。
就说…是恪记格物新得的一点‘小成’,请小姐品鉴。
”
杜府,明月轩。
杜明月看着不起眼的紫檀木盒,略有疑惑。
轻轻打开盒盖。
一抹温润柔和、前所未见的淡绿光华映入眼帘。
她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