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车马通衢连四方,睢阳新路启宏图(2/3)
场声势浩大的“修路运动”,就此拉开序幕。
阻力与破局:劈开阻碍通途
修路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最先跳出来反对的,是沿途的一些乡绅。
他们有的担心祖坟被迁,有的舍不得自家的良田被占,纷纷找到县令哭诉,甚至暗中煽动百姓闹事。
睢阳城西的张乡绅,家里有百亩良田,正好挡在通往运河码头的规划路线上。
他找到负责此事的县丞,扔下一百两银子:“县丞大人,通融一下,让路线绕开我家的地,这银子您拿着。
”
县丞不敢收,如实禀报给龙天策。
龙天策亲自来到张乡绅家,看着眼前这位肥头大耳的乡绅,开门见山:“张乡绅,修路绕开你的地,要多费三千方石料,多征五百民力,多花三个月时间。
你觉得,这绕路的代价,该由谁来付?是你,还是百姓?”
张乡绅梗着脖子:“我家的地,是祖上传下来的,岂能说占就占?”
“祖上传下来的地,就该阻碍睢阳发展?”龙天策冷笑,“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按官府定价,每亩地补偿五十两银子,再另划十亩好地给你;二,阻碍修路,按律治罪,土地充公,一分补偿没有。
”
张乡绅看着龙天策眼中不容置疑的威严,又听说邻县有个阻挠修路的乡绅已被下狱,吓得赶紧点头:“我选第一!我选第一!”
类似的阻挠,在各县都有发生,但在龙天策“恩威并施”的手段下,一一化解。
百姓们看到官府修路是真心为了方便出行、促进买卖,也渐渐从观望变成了支持。
“龙太守说了,路修通了,咱们的粮食能更快运到城里卖,价钱能高两成!”
“是啊,以后去城里赶集,再也不用走那泥泞路了,半个时辰就能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我儿子在陈留做买卖,路通了,他就能常回家看看了!”
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动加入修路队伍,有的自带工具,有的送来茶水,连之前对新政颇有微词的一些书生,也加入了测量、记账的行列。
吴秀才拿着算盘,在工地上核对着石料用量,看着眼前热火朝天的景象,对身边的同伴感叹:“以前总觉得太守的法子太粗鄙,如今才明白,这修路,才是真正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
新路初成:车马喧嚣,货通南北
半年后,第一条从睢阳主城到运河码头的石板路,率先竣工。
这条路宽三丈,用青灰色的条石铺就,平整光滑,马车驶过,几乎听不到颠簸声。
路两旁,每隔十里就建了一座驿站,供行人歇脚、换马。
通车那天,睢阳百姓倾城而出,围在路边,像过节一样热闹。
龙天策亲自乘坐一辆马车,从主城出发,驶向运河码头。
车轮碾过平整的石板,平稳得让人惊讶。
车窗外,百姓们欢呼雀跃,孩子们追着马车奔跑,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真平啊!”同车的刘晔,撩开车帘,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景物,感叹道,“以前走这条路,至少要两个时辰,现在半个时辰就到了!”
“这还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