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车辙碾过旧岁痕,少年功成忆往昔(2/3)
守卫相对松懈。
他主动向主帅请缨,要求率一支敢死队,从水门潜入。
主帅犹豫再三,最终同意了。
那是一个暴雨之夜,他带着三百敢死队,乘坐小船,冒着箭雨,从浑浊的江水中靠近水门。
水流湍急,小船几次差点倾覆;城上的箭镞嗖嗖落下,身边的士兵不断倒下。
他咬着牙,第一个跳上水门的台阶,挥刀劈开铁链,大喊着冲了进去。
巷战异常惨烈,他们像一把楔子,死死钉在城西,为后续大军打开了缺口。
攻克金陵的那一刻,他站在城楼上,看着城下溃逃的叛军,看着染血的军旗在风中飘扬,心中没有胜利的狂喜,只有对牺牲将士的痛惜。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明白了一个道理:战争是手段,不是目的,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能让百姓少受战火之苦,才是真正的本事。
平定左贵叛乱后,他因功被封为定远县令——那是他第一次接触地方政务,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
幽州朔风,奚族归心(二十三岁)
越往北走,风里的凉意越重,让他想起了幽州的朔风。
二十五岁那年,他调任幽州节度使,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局面——契丹人屡屡南下劫掠,边境百姓苦不堪言;而世代居住在幽州以北的奚族,夹在大唐与契丹之间,处境艰难,时常被契丹胁迫,卷入战事。
他到任后,没有一味强硬征讨。
他先是厉兵秣马,在边境打了几场硬仗,大败契丹主力,让他们不敢轻易南下。
更重要的是,他对奚族采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
当时奚族的牧场被契丹侵占,部众食不果腹。
他不仅没有趁火打劫,反而调拨了一批粮食、布匹支援他们,还派去了工匠,教他们筑城、耕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部将不解:“奚族反复无常,大人何必对他们如此?”
他却说:“他们不是天生想作乱,是被逼的。
给他们一条活路,他们自然会站在我们这边。
”
果然,奚族首领被他的诚意打动,亲自带着部众来降,愿意世代归附大唐。
他还亲率唐军,帮奚族收复了被契丹侵占的牧场,与他们歃血为盟,约定“永为兄弟,互不侵扰”。
在幽州的两年,他一边防备契丹,一边安抚各族,边境出现了难得的安宁。
百姓们为他立了生祠,奚族人更是尊称他为“天策可汗”。
那时的他,已经明白,治理边疆,光靠武力不行,还需要智慧和胸怀,需要让不同民族的人,都能感受到大唐的包容与温暖。
杞县落魄,初心不改(二十四岁)
马车驶过一片荒芜的土地,让他想起了被贬杞县的日子。
或许是他在幽州的做法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或许是功高震主引来的猜忌,二十四岁那年,他因“处置边务失当”的罪名,被贬为杞县县令。
杞县贫瘠,吏治混乱,比他初到睢阳时的情况还要糟糕。
有人嘲笑他:“龙小将军从云端跌落泥潭,怕是爬不起来了。
”
可他没有消沉。
在杞县的一年里,他微服私访,查清了几起积压多年的冤案,严惩了几个为非作歹的劣绅,还组织百姓修了一条水渠,缓解了旱情。
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