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鹳雀楼头文会开,倾城一赋压群才(2/3)
惑:“女子也能作诗?”
有轻视:“不过是太守夫人一时兴起,凑个热闹罢了。
”
郑玄倒是颇有气度,他久闻玉倾城的才名(宋玉曾在信中提及),当即笑道:“夫人请便,佳作不问出处,更不论男女。
”
龙天策站在一旁,眼中带着欣赏与期待。
他知道,玉倾城的才华,绝非寻常文人可比。
玉倾城深吸一口气,目光再次投向窗外的黄河。
只见浊浪滔天,奔流不息,鹳雀楼在风中矗立,仿佛一位见证了千年兴衰的老者。
她提笔蘸墨,笔尖在宣纸上落下,字迹清丽洒脱,却又带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风骨。
她下笔极快,仿佛胸有成竹,一行行对仗工整的文字,迅速在纸上铺展开来:
《鹳雀楼赋》
“临大河之浩渺,登鹳雀之层楼。
瞰浊浪以东逝,接长天而西流。
惊涛拍岸,卷千古之英雄;远岫含烟,锁六朝之兴废。
当是时也:白日丽于中天,黄河明于匹练。
风帆点点,逐逝水而无痕;雁阵声声,掠晴空而有迹。
俯观市井,炊烟接云;仰察宇宙,星斗垂野。
忆昔大禹疏河,功在九州;秦帝筑塞,威加四海。
汉武巡边,旌旗映日;唐宗跃马,剑气冲牛。
英雄伟业,恍如昨日;繁华盛景,转瞬成空。
唯此楼独存,阅尽沧桑;唯此河不改,奔流万古。
然则,盛衰有数,兴替无常。
昔之荒丘,今为城郭;昔之雄主,今为尘土。
何必叹人生之须臾,哀吾生之渺小?当乘长风,破万里浪;登高楼,望千里目。
看今朝:河东新雨,洗尽旧尘;汾水春波,润及万民。
吏治清明,无复苛政之苦;农商兴旺,渐有富庶之象。
学子云集,非为虚名;才俊辈出,当济天下。
噫吁嚱!楼以文传,文以楼着。
愿此后,登斯楼者,不独感怀于往古,更当励志于今朝。
承前贤之遗志,开万世之太平。
黄河为证,此心不渝;鹳雀为盟,此情永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笔落最后一字,玉倾城放下狼毫,楼内静得落针可闻。
众人都惊呆了,目光死死盯着那篇骈文,仿佛被施了定身咒。
这篇赋,通篇四六对仗,音韵和谐,平仄协调,是标准的骈文格式,却毫无堆砌辞藻之嫌。
开篇写景,气势磅礴,将黄河的浩渺与鹳雀楼的巍峨,描绘得如在眼前;中间怀古,从大禹到唐宗,数千年兴衰史,信手拈来,举重若轻;转折处论及“盛衰有数”,却不流于消沉,反而引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豪情;结尾结合河东新政,点出“励志于今朝”的主旨,将个人情怀与家国天下融为一体,立意高远,气象万千。
更难得的是,文字清丽而不失雄浑,典故恰当而不显晦涩,情感真挚而不事雕琢,读来朗朗上口,余韵无穷。
甘拜下风,文坛自此识倾城
最先回过神来的是郑玄,他颤抖着双手,捧起那篇《鹳雀楼赋》,反复诵读,老泪纵横:“好!好一篇《鹳雀楼赋》!‘登高楼,望千里目’,承王之涣之神韵,开今日之新风!老夫读文数十年,从未见过如此锦绣文章!”
他的赞叹,如同一道惊雷,炸醒了在场的所有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