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伪帝精进乱视听,天策疑消暗流藏(2/3)
极偶尔会来督查,看着替身从最初的笨拙可笑,到后来的举手投足都带着秦珪的影子,眼中的满意之色越来越浓。
他甚至让真秦珪(被秘密关押在别院地下室)隔着屏风,听替身模仿他的声音,逼问他更多生活细节,确保替身的“知识库”万无一失。
三个月后,当替身再次出现在魏明面前时,连魏明都恍惚了——眼前的人,穿着龙袍,坐在那里,喝茶、翻书、沉思,一举一动,竟与他记忆中的秦珪,重合在了一起。
以假乱真:朝堂之上的试探
“秦珪”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时,整个长安都感受到了他的“变化”。
他不再像刚归来时那般呆滞疏离,朝会之上,他能清晰地记得每位大臣的名字和分管事务,对奏折的批复,虽不算惊艳,却也中规中矩,符合秦珪一贯的仁厚风格。
当有大臣提及春耕事宜时,他会微微点头,说:“去年渤海的新粮种不错,可再试种一年,若真能增产,便在关中推广。
”这话,与真秦珪失踪前的想法不谋而合,显然是魏明从龙天策的奏折或秦珪的日常言谈中捕捉到的信息。
与圣母皇太后杨氏的会面,也变得自然了许多。
“母后近日身子可好?”“秦珪”坐在杨氏对面,亲手为她斟上一杯热茶,动作轻柔,眼神中带着恰到好处的关切,“前几日看您气色不佳,儿臣已让人从江南寻了些上好的滋补品,送来了长乐宫。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杨氏握着茶杯的手微微一颤。
这动作,这语气,像极了她记忆中的秦珪。
她心中的疑虑,如同被投入温水的冰块,开始一点点融化。
或许……或许皇儿真的只是受了惊吓,性情变得沉稳了些?
最关键的考验,来自龙天策。
这三个月里,龙天策从未放弃观察。
他曾在朝会后,单独留下“秦珪”,谈及当年两人在渤海共事的细节——那时秦珪还是太子,曾随龙天策视察过渤海的盐场。
“陛下还记得渤海盐场的盐工们,最爱唱的那首渔歌吗?”龙天策目光锐利,紧紧盯着“秦珪”的眼睛。
“秦珪”的眼中闪过一丝极快的慌乱,随即露出回忆的神情,缓缓道:“记得,‘潮来浪涌盐如雪,潮去滩平月似霜’……那首歌,当时听着,竟有几分苍凉的壮阔。
”
这句回答,分毫不差!龙天策心中一震。
这句歌词,是当年秦珪私下里跟他说的,从未对第三人提及,替身怎会知道?他哪里知道,这是魏明费尽心机,从当年跟随太子去渤海的老内侍口中打听到的。
类似的试探,发生了数次。
龙天策问及秦珪少年时读的兵法注解,“秦珪”能准确说出他批注过的句子;龙天策提及秦珪生母费贵妃做的一道拿手点心,“秦珪”也能说出其中的配料和做法……每一次,“秦珪”都应对得滴水不漏。
疑虑暂消:天策心中的波澜
神凰三年秋,一场针对北疆蛮族的军事部署会议上,“秦珪”的表现,彻底动摇了龙天策的怀疑。
会议上,将领们对是否主动出击争执不下,一派主张趁蛮族未稳,先发制人;另一派则认为应固守待援,避免劳师动众。
“秦珪”坐在主位上,耐心听完各方意见,沉思片刻,缓缓道:“北疆苦寒,我大唐将士戍边不易。
主动出击,虽能扬威,却也恐伤我元气;固守待援,又难免被动。
依朕看,可派一支精锐小队,奇袭蛮族的粮草营地,断其补给,再以主力正面施压,恩威并施,或可兵不血刃,令其臣服。
”
这番话,既有秦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