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驸马(2/3)
较常见,皇子们庶出的想成嫡出的难如登天。
看皇帝有些犹豫,西太后又赶快加了一把火。
“你媳妇儿现在只有儿子,我知道你们两口子想生一个公主,可是生孩子的事儿又不是咱们能做主的,你媳妇儿进门儿到现在,也就养了寿春这一个公主,她们娘儿俩有这么多年的缘分,叫我说,让寿春用嫡出公主的仪仗不算是出格。
”
“确实不出格……但是,这也只是糊弄糊弄那些百姓,该知道的都知道,咱们寿春是嫔妃所出并非是皇后所出这事说出去又不丢人,何必画蛇添足呢。
”
“怎么是画蛇添足?给咱们孩子一个体面怎么啦?”
皇帝摇了摇头,“人这一辈子不能太圆满,别的公主我能这么做,寿春却不打算给她一个嫡出公主的名分。
我就怕福气太大,咱们孩子撑不住。
”
西太后也不说了,他们母子两个自身的经历让他们多少有些不自信。
福气这种东西是上天给的,皇帝想的特别多,自己已经有一个很好的儿子了,若是再贪得无厌下去……就害怕有什么不好的报应落在这些孩子们身上。
寿春这个夫君,二十年后必是擎天玉柱架海金梁,说不定到老了能流芳百世,有这样一个夫君,再给她顶顶尊贵的身份,福气就太大了。
他担心西太后多想,就劝“这天下福气都是有定数的,您看看皇后,她是一个有大福气的人,刚开始赐婚的时候,她是个王妃,哪想过成为皇后。
这么一大份儿福气就掉在了她头上,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
如果说做皇后难道就四角俱全吗?也不是,就像您说的,我们夫妻恩爱,孩子也处处都好,只是没一个女儿。
皇后从怀上白泽的时候就想要一个女儿,到如今邹吾生下来了,这个公主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来咱们家。
寿春这件事情,就不要加恩于她,让她的福气顺顺当当的绵延到她的子孙身上,到时候老了子孙绕膝,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
西太后也无话可说,点头同意了皇帝的意思。
西太后这边好说,董妃那边儿的反应让皇帝看来就有几分不知好歹了。
董妃想要找一个世家大族出身的公子。
尽管在皇帝跟前有几分坐卧不安,但还是鼓起勇气说了,“……学问好有什么用,说起来家里也是泥腿子……乡下的土财主家的孩子就算是再有出息,能比得上那些从小喝金咽玉的孩子吗?”
皇帝耐着性子跟她说话,“寿春是朕的长女,岂能找一个纨绔草包做她的驸马,那个男孩有宰相之相,你别觉得人家出身低,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
董妃确实跟皇帝的思路不在一起,着急地跟皇帝说,“您抬举谁,谁将来的前途都不会浅了。
往后其他公主出嫁了,驸马的身份一个比一个高,咱们寿春怎么能在诸位公主中间抬起头来。
”
听到这儿,皇帝冷哼了一声,“你们董家不一直看门第说话吗,看走眼也不是一次两次了。
当年不也是觉得朕这个藩王没几斤几两,所以才把你塞到咱们王府的,觉得嫁一个嫡女给朕委屈你们家了是不是?”
董妃吓得赶快跪下来,这一件事儿不能说,说了皇帝就能火冒三丈。
实际上董家早就后悔的肠子都绿了,看林家跟看仇人一样,恨不得时光倒流把家中的嫡女立即抬王府里面去。
但是又有什么用呢,前几年笑话董家的人多了去了,董家这么多年一再被打压,装孙子装了这么久,渴望着再回到当年那种巅峰。
曾经董家人把希望都放在娶寿春公主这件事上,眼看着这件事儿没指望了,又想其他法子呢。
但是其他法子也不凑效,除非坐在皇位上的这位不当家了,但是皇帝如今春秋鼎盛,身体又好,30年之内应该没什么变故……董家就有几分绝望。
董妃想到娘家的处境,哭哭啼啼的,“并非是皇上说的这样,自古以来都是门当户对……”
“那你说说天下谁家跟朕门当户对?”
董妃更不敢说了。
皇帝也没兴趣跟后宫嫔妃扯这么多闲话,前面御书房里面还堆了很多奏章等着他呢。
董妃没办法,思来想去觉得皇后那边儿或许还能挡一挡。
这回又哭哭啼啼地去找皇后。
“娘娘,臣妾真的没法活了……”
琳琳轻轻的拍了一下额头,让人把自己的东西收拾起来,端上茶水果盘儿,等着和董妃唠嗑儿。
“你别想那么多,过几天让皇上把这孩子叫到书房去,我带着你咱们两个去看看,听皇上说长得一表人才。
”
“不是臣妾挑三拣四,长得一表人才有什么用,臣妾嫌弃他们家门第太低。
要不您跟皇上说说,再重新给寿春找个婆家?”
“这事儿你先别来我跟前哭,你去问问寿春,咱们孩子要是想换,不用你哭,皇上那边一口答应了,要是孩子觉得合适,你这边就是哭了一缸眼泪,咱们皇上也不会点头儿。
”
董妃一想确实这样,慌忙告辞去找寿春公主。
宫里面儿琳琳为了这事儿头疼,宫外的贾敏也觉得头疼了。
她在家里面儿窝了一个月,终于走出家门儿沿袭着前面几代人的脚步,开始到处求神拜佛。
北京王府的太妃早就派人盯着她,没两天就和她在香木寺偶遇了。
香木寺的香火不太旺盛,这边儿的和尚都非常老实,没什么庙产,全靠信众施舍过日子,因为老实又兢兢业业,来过这里的人对他们反而更相信一些。
贾敏这次来除了跟这边儿的住持商量让他们日日在佛前祈祷孙子平安出世之外,还有就是为自己那未曾出世的孙子或者孙女预定一盏灯。
老和尚拿来了一盏灯,指着底部跟贾敏说,“到时候施主要给个名字,不拘是大名小名,只要是个名字就行了,刻好了之后供奉在佛前。
”
贾敏想了想,这还要等到孩子出生之后再说。
“灯你先收着,等我们家孩子出生了,我再派人来跟你说。
”
正说着呢,外面有和尚来禀报,有贵客来了。
北静王府太妃进来,贾敏心里面就想着这八成是说客。
还是笑盈盈的带着女儿起来和太妃见礼。
和尚退出去之后,两家的人在这禅房坐下,一来一去说起话来。
开头的时候,先是恭喜林皓得了探花。
贾敏打定了主意不愿意跟她多说,也只是礼节性的客气了一回,态度不冷不热。
太妃心下想着到底该怎么把话题点透,就看到林黛玉坐在贾敏身边,不住嘴的夸林黛玉。
贾敏作为一个过来人,这个时候已经听出来点意思了。
对方可能不是来做说客的,八成是想做媒。
想到这里,贾敏心里面儿端高了姿态。
当年自个儿的第一个孩子要开始议论婚嫁,夫妻俩急得恨不得把江南的好孩子扒拉个一遍儿。
那个时候两口子的心态就是能把孩子嫁出去都谢天谢地了。
等到第2个孩子了,自家的条件高了,能挑选的余地就多了,不少人来跟前说媒,贾敏已经开始挑三拣四了。
还没等她挑出个结果,儿媳妇儿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定下来了。
所以现在对嫁小女儿这件事情,贾敏有一种自在必得的参与感。
所以对方夸自己小女儿的时候,她有着一副谦虚的面容,实际上已经得意坏了。
做了这么多年的贵妇,对于谦虚的分寸把握得非常好,既能显示出自己的谦逊,又能在谦逊的同时,把自己孩子的优点暴露出来。
两个人你来我往说得火热,太妃夸了这么久,不带一句重复的,虽然是脸上带的笑,心里却在纳闷儿,“怎么不接下来问问我谁家的孩子上进懂礼……虽然我不好直说是我那孽障,但是也能留个话钩子勾住他们,回头好托媒人啊。
”
看着林黛玉已经出去,屋子里面全剩下已婚妇女,太妃只好直白地问,“贵府的这位姑娘,你们是怎么打算的?”
贾敏想了想,“这话我却不敢说,要回去问问我们老爷呢。
”
“是应该问问,婚姻结两姓之好……你们家老爷学问好,说不定更喜欢那些读书好的孩子。
”
“这也不好说,而且我们家孩子还小呢,现在家里面儿也没人说这个。
”
“不小了,不小啦……我的意思是要早点说,像我们家那孽障……我们家王爷非要读书,如今耽误了,王爷前几天还跟我说呢,想要结交贵府的公子,我想着他们都是读书人,也有话说,就跟他说让他约了你们家的孩子一块儿出去吃酒。
”
贾敏又不愿意替儿子答应什么,嘴里只说,“哎呀,听说王爷诗词歌赋特别好,恰巧我们家那个在这上面没什么本事,要真是有缘分遇上了,还要向王爷请教呢。
”
贾敏在回去的时候还在想着北静王府的太妃到底是几个意思。
回家了也没想明白,晚上免不了要跟林如海念叨念叨。
林如海的关注点也比较偏,捏着胡子想了半天,“你要不说我还不觉得咱们家孩子现在长大了,昨天就跟一个小孩子一样,如今就要开始操心议婚了。
”
说完之后又长叹了一口气,“怎么不是个男孩子呢?要是个男孩子就可以留在家里了。
”
又想了一会儿,“要不然招一个上门女婿?”
“谁家的好孩子愿意做一个上门女婿啊。
咱们家里又不缺儿子,找什么上门女婿。
”说完也跟着叹一口气,“咱们家孩子在家里娇生惯养,去了人家家里说不定就要伺候完老的伺候小的。
”
林如海要反过来安慰妻子,“慈和的婆婆多着呢,咱们要多打听打听。
”
“对对对,多打听打听,现在就开始打听,别到时候眉毛胡子一把抓,稀里糊涂的把孩子嫁出去了。
”
两口子重新找到了方向,信心十足地制定了目标,一改生活中慢腾腾的节奏,斗志昂扬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