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尽说江南(3/3)
夫妇正将一盘烤乳猪切片摆上餐桌。
婆婆听闻昭昭遭了罪,内疚难眠,认为是澳门沈家没照顾好她。
为弥补,她和老管家一起带了洋房的帮佣们,飞来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
婆婆因为年迈,久不下厨,逢年过节才会为沈家老小烧上一桌,如今夜这般,连点心小食都盯着做,已数年未见了。
沈邵直呼占了小舅奶奶的光。
沈策从冰柜里,倒了两杯饮料,端来给这一大一小。
“是什么?”婆婆问。
“给小舅奶奶准备的,”沈邵拿起就喝,“说是天然蛋白饮品,小舅爷自制的。
”
老管家皱眉:“拿什么榨的?”像在质疑饮品的配方。
沈策自幼被这两位老人看着长大,头回被他们当外人,唯恐自己配方不妥,喝坏了昭昭。
他好脾气解释:“加了花生、榛子、核桃、腰果,巴旦木和碧根果,常见的东西。
”
老管家略安心。
帮佣忙完,聚在餐厅里吃宵夜。
而沈策带着一大一小,还有老管家夫妇,在餐厅外露天餐桌旁,边吃边聊。
婆婆为沈策证实,幼年的沈策终日泡在藏书堆里,沉迷过一段时间饮食文化,那两年见饭桌上的猪肉、烤鸭和蘸料,就要引唐诗“蒸豚揾蒜酱、炙鸭点椒盐”,见汤面就说这叫汤饼、水引,说面条是华夏起源的食物,连带念句晋赋“涕冻鼻中,霜凝口外,充虚解战,汤饼为最”。
如此种种,常惹得家人在饭桌上笑声不断。
至深夜,沈邵去睡了,两人在卧室旁的影音室看电影,她仍回味无穷:“南北朝的蒸豚怎么做?和现在一样吗?”
他摇头:“更复杂。
肉煮半熟,以豆豉汁腌制,高粱米用浓豉汁泡成黄色,做成蒸饭。
最后要把姜,桔皮、桔叶、蒸饭和猪肉放到一种叫甑的蒸食用具里,用三倍烧饭的时间蒸。
”
他对这道菜最熟,因为她最爱吃。
“想吃吗?”他问。
“听着有点麻烦,婆婆会做吗?”
“她不会,我会。
”
昭昭歪着头,瞧他。
“明天给你做。
”他心领神会。
“那炮豚呢,正宗的那种?”
“都做。
”
“还有什么做法吗?”
“白沦豚,和白切猪肉差不多,”他想了想说,“明天一道给你做,炮、蒸、白沦,一并做,你都试试。
”
灯被关上,他抽出一张光盘,塞进光碟播放机。
屏幕被影片点亮,成了房中唯一的光源。
这影音室和香港小楼装修的一模一样,昭昭从没问过,他为何如此装修。
这更像是一种心照不宣,像她在蒙特利尔装修的那个房间,他们两个都想让时间停在她十八岁那年。
那年,有着他们最朦胧、最不可言说的心动。
他坐进沙发里,轻搂她到怀里。
她懒懒倒下来,枕着他的腿,手指在他膝盖上无目的地划来划去,等电影开场。
片名跳出前,是全屋最暗的时候。
沈策在这暗里,忽然悟到:最幸福的时刻,应该就像现在,能毫不费力说出“明天”的每一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