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只合江南(2/3)
百姓,只剩一个统计数字。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每逢乱世,史书上常见三个字是‘人相食’,”他轻声道,“若非如此,谁会想抛下亲人,拿起兵刃?”
鸟群成群飞过,影子落在他的眼里,惊不起一丝波澜,这双眸子像将这里数千年的分合起伏看破了。
向夺托了托眼镜,琢磨了会儿,说:“你们玩着,我去看看有没有什么反战的项目,能投资的。
”他转身去了车上,不消片刻,这位仁兄放下一句话,让大家继续玩,他回公司准备新项目去了……毫不留恋,也不给沈策这个老板面子,径自开车回去了。
昭昭对沈策这些部下的工作态度心服口服,也不知他从世界哪个角落一个个找来的。
除了他们,还有其它来自驾游的旅人,不知哪辆车放出了一首极富年代感的歌《蓝莲花》。
沈策听了会儿,对昭昭说:“这歌流行那年,澳门给银河、澳博和永利发了经营牌照。
”
她颔首:“我记得。
我妈就因为负责这部分生意,才和你爸认识的。
”
沈策想说的话,在后边:“你妈为牌照的事,第一次飞到澳门和我爸谈生意。
当时我在生病,人在香港,听说你妈去了澳门,当天换上西装,强撑着去陪你妈和我家里长辈吃饭。
”
“为了接手家里的生意做准备?”她心疼,“太拼了。
沈叔叔都不心疼你。
”
“不是为了生意,因为她是你妈妈,”他说,“想给她留下一点好印象。
”
“那年我才多大?”她意外。
“十四岁。
”
那年她十四岁,在蒙特利尔,而他十七岁,在香港。
***
当天夜里,他们住在庐山。
睡至半夜,他带她离开住处,开车沿山路,驶到一处停车的空地。
熄了火。
她打开车窗,树林里鸟虫唧唧,时轻时重:“这是哪?”
“一个地方,”他说,“你再睡会儿,时间到了我们下车。
”
昭昭摸不透他,盖了毯子,补眠……再次叫醒她的不是沈策,而是遥远传来的钟声,断断续续,似在天边,好像还有人在诵经。
“你听到了吗?”她困惑看他。
他点头:“僧人做早课。
”
她摸他的手表,眯着眼看时间,不到五点?原来庙里的人做早课这么早。
“我们就是在等这个?”她掩住口,小小打了个哈欠。
他倒背着手,垫在脑后,没否认:“在蒙特利尔睡醒时,你让我听过教堂钟声。
今天到庐山,我也带你听听寺里的钟声。
”
昭昭闭着眼,靠到他手臂旁,软软笑着。
她清醒后,和沈策一道下车。
山林里,没有一个走动的人影,两人借着手电筒的光,在早课声中,沿石板小路,往下行。
“我有个小姨奶奶,看着我和姐姐出生的。
她讲到庐山,常说旧时读书人风雅,来庐山装几坛云回去,”昭昭挽着他的手臂,轻声闲聊,“她说,庐山云海最有名——”
话音中断。
脚背上,跳上来一个黑布隆冬的小东西……黏黏的,湿漉漉的。
她浑身汗毛倒竖,拼命给他使眼色。
沈策用手电筒照了照,蹲下来,辨认她脚上的小东西。
“猜是什么?”竟还有心思逗她。
她屏息:“……青蛙,还是蟾蜍?”
“蟾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