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牢记历史(2/3)
万。
”
“图:日军‘百人斩’竞赛刽子手向井敏明、野田毅合影。
”
死寂。
只有照片无声的控诉。
3月31日,晚18:06。
“歪打正着”的轻松与“半块馍”的温情,稍稍抚平了昨日的震撼与伤痛。
新兵“豆子”慌乱中扔地雷炸翻鬼子摩托的滑稽,老班长省下最后半块冻硬的馍塞给小战士“石头”的温情,让观众在泪水中挤出一丝心酸的笑意。
片尾两分钟,是一位战地护士的采访,讲述如何在缺医少药、弹片横飞中抢运伤员,以及一张日军轰炸后,废墟中仅存的一只小小童鞋的照片。
4月1日,晚18:06。
风暴降临。
荧幕色调转为一片压抑的、令人心悸的灰黄。
镜头掠过断壁残垣,掠过惊恐奔逃的人群,最终定格在一面残破的城墙上——南京。
没有直接展示屠杀的惨状,却用艺术手法将那份绝望渲染到极致:
一段染血的、属于小女孩的红围巾,在刺骨的寒风中,缓缓飘落在冰冷的秦淮河面。
一只苍白的手,从堆积如山的瓦砾中无力地伸出。
空荡的街道上,只有鬼子皮靴踏在青石板上的咔哒声,由远及近,如同死神的鼓点。
背景音是零星的、压抑到极致的啜泣,和鬼子野兽般的狂笑。
片尾两分钟:是三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无声流泪的面孔特写,以及一组记录日军暴行的、冲击力极强的真实照片——被刺刀挑起的婴儿、遭受凌辱的妇女、被活埋的平民……照片下方的文字说明,如同冰冷的铡刀:
“图:日军在南京进行‘杀人竞赛’。
”
“图:日军731部队在哈尔滨进行活体解剖实验(受害者系中国平民)。
”
这一夜,互联网彻底沸腾,舆论两极分化!
“太压抑了!我一个大男人都受不了!给孩子看这个?”
“这才是真实的历史!难道要拍成手撕鬼子吗?支持启明!就该让所有人看看鬼子的畜生行径!”
“片尾照片过于血腥!强烈要求删减!”
“删减?删减就是对三十万冤魂的背叛!支持原片播出!”
4月5日,晚18:06。
风暴升级。
荧幕上,那个笑容温暖、总在战火中穿梭抢救伤员、被无数观众深深喜爱的卫生员——王秀英,在护送一批重伤员转移时,遭遇日军小队。
为了保护担架上的战友,她毅然引开敌人。
镜头没有回避:一颗子弹精准地击中她的后背,鲜血瞬间染红了洗得发白的护士服。
她踉跄着扑倒在地,挣扎着回头望向担架远去的方向,沾满泥土的脸上露出一丝如释重负的、凄美的微笑,眼神渐渐涣散…
“秀英姐——!”担架旁的小战士“石头”发出撕心裂肺的哭喊。
荧幕前,无数观众的心,随着王秀英的倒下,瞬间被撕裂!
“凭什么让秀英死?!”
“编剧出来受死!还我秀英姐!”
“启明传媒虐心无下限!为了噱头强行发便当!”
当晚,灵犀平台、各大论坛彻底爆炸!#王秀英牺牲#、#启明传媒还我女神#的话题瞬间冲上热搜榜首。
无数愤怒的观众涌向启明传媒官网和《启明星报》留言板,言辞激烈,甚至夹杂着大量辱骂。
之前积累的赞誉和感动,似乎在这一刻被汹涌的愤怒所淹没。
指责启明“消费苦难”、“刻意虐心”、“不顾观众感受”的声音甚嚣尘上。
压力如同实质的海啸,拍打着启明大厦。
4月6日,上午9:00。
就在舆论风暴愈演愈烈之时,《启明星报》头版头条,没有辩解,没有煽情,只刊登了一篇署名“启明传媒编辑部”的文章,标题如同一记重锤:
《没有主角光环的战争——致所有愤怒与心碎的人》
文章开篇没有回避观众的愤怒:
“我们听到了震耳的质问:‘凭什么让王秀英死?’”
“因为,在那场救亡图存的战争里,没有谁是自带光环、刀枪不入的主角。
”
“王秀英的原型,是千千万万个战地护士中的一个。
她们温柔,她们坚韧,她们在死神手中抢夺生命。
但她们也是血肉之躯。
一颗子弹,一片弹片,一次轰炸…就能轻易夺走她们如花的生命。
她们的牺牲,并非编剧的笔触,而是冰冷的历史真实。
”
“我们理解大家的不舍与愤怒,这份愤怒,恰恰源于我们对王秀英这个角色的深爱。
而这,也正是战争的残酷本质——它会无情地带走你最在意的人,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在你撕心裂肺的呼喊中。
你的父亲,你的兄长,你暗恋的姑娘,你敬重的班长…前一秒还在对你微笑,下一秒就可能永远倒在血泊里。
”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呈现牺牲,不是为了虐心。
而是为了让屏幕前的你,能真正感受到,六十多年前,我们的先辈所经历的,是怎样的痛彻心扉!他们失去的,是活生生的人!是他们最亲最爱的人!这份痛,支撑着他们从尸山血海中站起,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这份痛,也应当被今天的我们所铭记——铭记和平的代价是何等沉重,铭记‘落后就要挨打’是何等锥心!”
“王秀英倒下了,但她的精神,她对生命的守护,她对战友的情谊,将永远留存在‘石头’的记忆里,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