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股权与基石(2/3)
。
但我缺什么?我缺一个能让我老了以后,能跟孙子孙女吹嘘‘你奶奶当年眼光独到,投出了一家真正改变世界的伟大公司’的机会!”
她目光灼灼地盯着周明,一字一句道:“我相信你描绘的蓝图。
我相信启明有成为巨头的基因。
投资一家伟大的、有脊梁的科技公司,比投资一百家只想着圈钱跑路的上市公司,有意义一万倍!我林薇,跟了!这‘长征’,算我一个!”她的表态,掷地有声,带着女强人独有的魄力与远见。
苏雨晴清冷的声音紧接着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我的选择,从未改变。
”她看向周明,眼中是毫不掩饰的信任与并肩作战的决心。
陈墨只是轻轻推了下眼镜,对着周明吐出两个字:“挺你。
”简洁,却重若千钧。
苏雨辰激动地搓着手,声音洪亮:“周明,林薇,雨晴!我苏雨辰就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我就认一条,跟着你们干,有奔头!上市?上什么市!咱们就闷头搞技术,搞产品,搞他个世界第一!”
叶蓁蓁、孙晓等高管也纷纷表态,眼中闪烁着被点燃的理想之光。
一种超越金钱利益的凝聚力,在这间会议室里悄然形成,比任何股权协议都更加牢固。
“好!”周明眼中精光闪动,一锤定音,“沈静,记录决议:启明科技永不上市!股权变更事宜,立刻启动,由方瑾法务团队负责,一周内完成所有法律程序!”
下午,启明建设会议室。
周明在负责人赵山河和设计总监顾远的陪同下,站在一幅巨大的区域规划图前。
图上,一个用红笔圈出的地块格外醒目——位于未来中关村核心区边缘,紧邻规划中的城市主干道和地铁线,占地近百亩。
“周总,就是这儿!”赵山河指着图纸,脸上满是兴奋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位置没得挑!背靠规划中的科技园,面向未来的城市绿肺,交通枢纽近在咫尺!按照您‘城市综合商业体’的构想,这块地就是天生的心脏!规划局那边…初步意向是支持的,但是…”
他搓了搓粗糙的大手,压低声音:“卡在了一位关键人物手里,主管用地审批的姜副主任。
这人…原则性强,风评不错,但也…油盐不进,约了几次都推说忙。
下面人递过去的常规‘材料’,原封不动都给退回来了。
”赵山河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无奈和无力感。
在京城这块地上,一个没有根基的新公司,面对手握审批大权的官员,天然就处于弱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周明看着图纸上那片象征着未来的红圈,眼神深邃,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重生者的先知优势,在冰冷的行政壁垒和人情世故面前,也需要找到最恰当的支点。
“姜主任家地址有吗?”周明的声音很平静。
“有!打听到了,住在西城那片老机关大院。
”赵山河立刻回答。
“而且,姜主任似乎特别宠孩子,我打听到.......”赵山河压低声音说道。
周明点点头,说到:“我去一趟吧”。
“周总,您亲自去?那地方…低调点好。
要不…换辆车?”在京城,尤其是在某些地方,一定不能招摇。
周明点点头:“嗯,换车。
就开你那辆旧吉普212。
”他看向顾远,“带上我们那份关于‘未来城市社区生态循环系统’的构想白皮书,还有…你们准备好的那套国外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的图集。
”
傍晚,西城某机关大院。
一辆半旧的绿色BJ212吉普车,带着一身尘土,吭哧吭哧地停在了大院深处一栋老式单元楼前。
这车混在几辆同样普通的自行车和一辆老款桑塔纳中间,毫不起眼。
周明推开车门下来,换上了一身质地精良但款式低调的深色夹克,手里拎着一个半旧的皮质公文包,看起来更像一个学院派的研究员或设计师,而非商海新贵。
敲门。
开门的是一位气质温婉的中年妇人,眉宇间带着书卷气,看到还带着学生气周明,眼中的警惕淡了几分。
“请问找谁?”
“阿姨您好,打扰了。
”周明微微欠身,笑容温和得体,带着恰到好处的歉意,“我叫周明,是清华的学生,并且是城市规划方面的研究者。
冒昧前来拜访姜主任。
久闻姜主任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见解独到,一直想找机会请教。
今天刚好在附近调研,想着无论如何也该来拜访一下,表达我的敬意。
”他刻意模糊了公司背景,强调“学生”、“研究者”身份和“请教”目的,姿态放得很低。
姜夫人打量了他一下,周明身上那种沉稳的书卷气和诚恳的态度,让她生不出恶感。
“老姜在书房,不过…他不太喜欢在家谈工作。
”她侧身让开。
“明白,谢谢阿姨。
就请教几个专业问题,不会耽搁太久。
”周明再次欠身,换了鞋,从容步入。
书房陈设简单,书卷气很浓。
姜副主任约莫五十岁,戴着眼镜,正伏案写着什么,眉头微锁,显得严肃而疲惫。
听到动静,他抬起头,看到陌生的周明,眼中闪过一丝被打扰的不耐烦,但良好的修养让他没有立刻发作。
“姜主任,冒昧打扰了。
”周明主动开口,态度恭敬,带着后辈的谦逊,“我是周明,做点城市发展方面的研究。
一直非常钦佩您关于‘生态宜居’和‘职住平衡’的前瞻性观点,尤其是您去年在规划论坛上提出的‘社区微循环’理念,对我启发很大。
”他精准地点出了姜副主任引以为傲的学术观点,并表达了真诚的“请教”之意,而非求人办事。
姜副主任紧锁的眉头稍稍舒展了些,但眼神依旧带着审视:“哦?说说看,有什么启发?”语气平淡,带着考校的意味。
周明没有立刻回答,而是从那个半旧的公文包里,小心翼翼地拿出那份装订朴素但内容详实的《未来城市社区生态循环系统构想白皮书》,以及一本印制精美的《国外社区公共空间设计案例精选》图集。
他没有递过去,而是轻轻放在自己面前的桌角。
“姜主任,这是我们团队结合您的理念,做的一些不成熟的推演和案例收集。
”周明翻开构想白皮书,指着其中一页关于“雨水收集与垂直绿化共生系统”的示意图,“比如这个,我们设想在未来的社区建筑设计中,如何将屋顶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立体绿化形成一个闭环,既解决部分水资源,又改善微气候,提升居住品质。
还有这个,”他又翻到图集里一个北欧社区儿童活动区的设计,“您看这种设计,安全、自然、激发创造力,完全摒弃了塑料滑梯那种千篇一律的模式…”
他像一个纯粹的研究者和设计爱好者,专注地讲解着构想和案例中的细节、理念和巧思,语气真诚而投入,带着对专业的热情和对理想社区的憧憬。
他的讲述没有刻意逢迎,而是充满了扎实的思考和探索精神,显然触动了这位对城市未来同样充满忧虑和期待的学者型官员。
姜副主任紧锁的眉头渐渐松开,目光被图集中那些充满人性化和生态智慧的设计所吸引,身体微微前倾,甚至拿起那本构想白皮书快速翻看了几页。
“嗯…想法不错,尤其是对雨水资源的利用,很有现实意义。
不过,落地难度不小啊。
”他放下白皮书,语气中少了几分疏离,多了几分探讨的意味。
“是啊,姜主任。
所以特别需要像您这样有远见、有魄力的领导来推动。
”周明顺势接话,语气恳切,“纸上谈兵容易,真正落地,涉及到规划、建设、管理多个环节的协同,更需要顶层设计的引导和政策支持。
阻力很大,但…不做,就永远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