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毕业季的二三事(2/3)
起出游,也在同样的地方喂这些鸽雀,转眼三四年光阴逝去,已经是离开的时候了。
珍卿身边有三哥陪伴,多愁善感的情绪不及滋蔓开来,三哥看看表就说该去准备午餐了。
把丰盛的午餐摆放出来,三哥拿照相机拍了一阵,忽然间不知忧从何来,特别杞人忧天地跟珍卿说,珍卿应该把右舵的车也练好。
万一,以后有个天载难逢的逃生机会,只有一辆右舵车供她使用,她不习惯驾右舵车就太可惜。
珍卿对三哥的神经过敏,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了,直接抱着她脖子抵着他的头:“三哥,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
可是你什么都叫我学,好像我们将来还要分开,我们还会分开吗?等我念完书就诸事皆了,就算你去西南办教育,我也永远陪着你,或者我去险恶山水写生,你也永远陪着我,这样不好吗?”
陆浩云也笑着蹭蹭她的脸蛋,看着视线中的广阔天地,忧郁难言地沉默一会:“可是人生,有时也讲天意,万一我们就是半途失散,在我鞭长莫及时,怎么确保你的安危呢?小妹,不要甜言蜜语让我心软,你要多学绝境中如何生存,不然,不然……这“不然”后面的话,似乎重有千钧,珍卿已经明白,并保证会练习右舵。
毕业典礼也已经结束了,毕业生陆陆续续在离开,珍卿断断续续地送别了一些相识。
五月末的一天,珍卿练完右舵车回来,偶然发现路边有一棵柳树,悄悄剪了一些柳枝背回来,泡在水里望它们得以保存,不管之后再送别谁,都可以这些折柳赠人。
珍卿这天午睡起来,见桌上有一札国内来的信,打开一一拆读,多是对《东洋人的民族性格》一书的讨论。
不出所料,不少师长在信中直诘珍卿:她不曾长期居留东洋实地调查,仅通过研究古今文献,观察有限的研究对象,能保证研究的详实真确?若不能保证,还是应该谨慎从事。
持这种口吻的人,多是日常不做学问,只在出版界浸淫的职业人士。
还有人信赖珍卿做学问的态度,唯恐此书给她带来不利,劝她三思而行。
比如谢董事长、杜教授,还有《十字街心》的魏经纶先生等。
而留学过东洋的吴寿鹃先生,便大赞珍卿对东洋人民族性格的断言,符合他近二十年的观察分析,盛赞此书对打破国人幻想有益,若因种种顾忌而不传播,亦是贻害民族之怯举也。
珍卿把信件重新扎束起来,听见三哥在外头开大门的动静,接着便是訇然一阵笑闹之声。
近来毕业季都在辞行惜别,行客与坐客都忙碌得很,珍卿和三哥但凡在家,天天都是门庭若市的。
珍卿本欲起身出去待客,隐约听三哥跟客人们说她在午睡,她干脆歇了立刻出去的心。
她四仰八叉地躺到床上,还在琢磨大家对出书的反应。
每有人告诫她发书的后果,她就会认真审慎地通盘考虑一番,但每回都得出相同的结论。
珍卿打算直接发一个电报,给大家回复禁烟英雄的十四字箴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珍卿心平气和地走出去,十几双眼探照灯似的盯着她,看她一幅睡眼惺忪的样子,大家就纷纷逗着她玩。
正在壁炉前拨弄折柳的上官楚,就乐呵呵地调笑说:“好你个Iris,自从陆先生一来,你越发成个懒婆娘,天天由他一人张罗前张罗后。
这么多客人在你家里,你只管高床软枕睡着,不但茶也不斟,烟也不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