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筹断金阶(2/3)
贵的中年人为首,此人便是寿王李瑁,武惠妃之子。
杨国忠也赫然在列,位置靠后,眼神却异常活络,在殿中众人脸上逡巡。
而殿宇中央,气氛最为紧张。
十几位身着各色锦袍的年轻贵胄昂然而立,个个面如冠玉,气宇轩昂。
为首一人,身姿挺拔如青松,正是清河崔氏的嫡子崔琰。
他们对面,孤零零站着的,正是秦烽。
所有人的目光,在李昭宁踏入殿门的瞬间,齐刷刷聚焦过来,带着审视、好奇、鄙夷以及毫不掩饰的敌意。
当看到紧随其后的秦烽时,那些目光中的敌意瞬间变得更加浓烈,如同实质的针芒。
“晋阳来了。
”寿王李瑁率先开口,声音温和,带着兄长般的关切,“父皇稍后便到。
今日驸马遴选第二关——筹算之术,正要开始。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昭宁微微颔首,清冷的目光扫过场中,最终落在秦烽身上,只停留了一瞬,便移开,仿佛只是扫过一个无关紧要的物件。
她走到右侧上首预留的空位坐下,姿态优雅,却自有一股拒人千里的寒意。
李林甫眼皮微抬,目光如冷电般扫过秦烽,嘴角勾起一丝极淡的、冰冷的弧度,并未言语。
一名身着青色官袍、头戴进贤冠的礼部官员走到殿中,清了清嗓子,声音洪亮地宣布:“驸马遴选第二关,筹算之术!试题三道,限时一炷香!请诸位才俊,各展其能!”
话音落下,侍从迅速在每位参与者面前的长案上摆放好算筹——长短不一的竹制小棍,以及用于书写的纸笔。
崔琰等世家子弟熟练地整理算筹,姿态从容,带着世家大族浸淫数术的自信。
唯有秦烽案前,算筹显得有些凌乱,甚至有几根边缘带着细微的毛刺。
第一题很快由官员念出,是一道复杂的田亩分割计算题,涉及“衰分术”(按比例分配)。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密集的算筹碰撞声,如同骤雨打芭蕉。
崔琰等人手法娴熟,算筹在他们指间飞快组合、拆分,形成不同的几何图形,代表不同的数值和运算关系,速度惊人。
秦烽却没有立刻动手。
他看着案上那堆原始的计算工具,又看了看题目,脑海中瞬间浮现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他拿起笔,蘸了墨,直接在纸上写下一串简洁的符号和等式: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
步骤清晰,逻辑严谨,完全跳过了算筹推演的繁琐过程。
当他放下笔,报出精确答案时,负责计时的香才燃去三分之一!
殿内瞬间一静!所有拨弄算筹的声音都停了下来。
崔琰等人愕然抬头,看向秦烽案上那张写满奇怪符号的纸,又看看自己面前才推演到一半的算筹阵列,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
李林甫端茶的手微微一顿。
寿王李瑁眼中闪过一丝异彩。
杨国忠更是瞪大了眼睛。
高力士垂着眼皮,嘴角却几不可察地牵动了一下。
“你…你这是何妖术?”一个站在崔琰身后的世家子弟忍不住失声叫道,“不用算筹,如何演算?定是事先知晓答案!”
“肃静!”礼部官员呵斥道,但看向秦烽的目光也充满了惊疑。
秦烽面无表情:“术无高下,达者为先。
算筹是工具,纸上推演亦是工具。
结果无误即可。
”
崔琰脸色阴沉,冷哼一声:“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算学大道,岂容如此亵渎!”他身后的世家子弟纷纷附和,殿内响起一片嗡嗡的指责声。
礼部官员看向上首的李林甫和寿王。
李林甫慢悠悠地放下茶盏,眼皮都没抬:“继续。
”
第二题是粮仓调运的统筹计算,涉及“均输术”(最优运输方案)。
题目更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距离、损耗、运力。
世家子弟们再次埋头于算筹之中,眉头紧锁。
秦烽依旧笔走龙蛇,利用线性规划的雏形思路,在纸上快速勾勒、演算,很快又得出了最优解,速度依旧远超众人。
这一次,质疑声小了些,但那些世家子弟眼中的嫉恨却几乎要喷出火来。
崔琰的脸色已经黑如锅底。
第三题压轴而出,竟是一道刁钻的“物不知数”题(类似中国剩余定理):“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
问物几何?”
此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