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宗便说:“天生此间气,助我化无为。
”李泌站起来致谢。
肃宗又不让,说:“你住在山上,隐居在幽林之中,不参与人间的事;你住在宫内,秘密地谋划救国大计,把握神妙的机宜,你是镇守社稷的人。
”李泌受到的恩宠非常显著,所以元载、李辅国等人嫉妒他就象仇恨敌人。
唐代宗即位之后,对李泌也经常有赏赐,宫中派出的宦官在通向李泌家的道上,交错纷繁地往来,另外称他为“天柱峰中岳先生”,赐给他朝见天子的玉简。
然后又把他征入翰林院。
元载上奏,贬谪他为朝散大夫检校秘书少监,做江西观察判官。
元载被处死之后,李泌又被调回京城。
后来他又受到常衮的嫉妒,任楚州剌史,还没有出发,改任丰朗二州的团练使,兼任御史中丞。
后来他又调到杭州做剌史。
他无论到哪里为官,政治都很清明。
兴元初年,调他回京到天子身傍任左散骑常侍,不久又被任命为陕府长史,充任陕虢防御史。
陈、许的三千名戍卒从京西逃回,逃到陕州地界,李泌在险要处埋伏军队,把他们全都打败。
他又开设了三门峡十八里陆地运输路线,使征运官粮的事船不再有碰上礁石的忧患,极大地有利于京城。
兴元二年六月,他被任命为中书传郎平章事,加封崇文馆大学士,编修国史,封为邺候。
当时顺宗住在春宫,皇妃萧氏的母亲郜国公主和外官交往,皇上怀疑她有不轨的企图,受她株连被罢官的好几个人。
皇太子也受到危机,十分害怕。
李泌经过一番周旋,向皇上陈述利害,皇上才打消废太子的念头。
李泌很有正直的作风。
兴元五年春天,德宗把二月一日定为中和节。
李泌上奏现在有关官署献上一本农书,并且献来优良的穜稑的种子。
王公和皇帝外戚聚居的地方,人们都换上了春装,士人和百姓就互相问候。
李泌又制作了中和酒,祭祀勾芒神,用来祈求全年的丰收。
这种祭神的活动至今还流传。
李泌旷达机敏善辩,喜欢正大的言论。
自从他在宫中做官,多次遭到权臣的排挤,他总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免遭灾祸。
他终于因为言论古今至理,感悟了圣主,得到了相位。
这年三月他死了,皇上追封他太子太傅的称号。
这个月有个叫林远的宫中使者,在蓝关旅舍中遇见了李泌。
李泌独自骑马,穿着平常的衣服,说暂时去衡山。
他向林远述说自己辅佐四代帝王所得到的重遇,惨惨地呆了许久才别去。
林远走了很远的路回到长安,才听说他已经死了。
德宗听说之后,尤其感到悲伤和惊奇。
德宗说:“李泌先生自己说,他得辅佐四个皇帝然后再登天作神仙,这话应验了。
李泌在青年时,自从父母相继去世,再也没有去求取功名的愿望,所以他服真气,修道术,周游名山大川。
他到南岳张先生那里,被张先生收为弟子。
德宗追封张先生为玄和先生。
又和明瓒禅师交往。
写作了《明心论》,明瓒禅师佛教信徒都叫他懒残!李泌曾在衡岳寺读书,对明瓒禅师的作品感到惊异,说:“这不是个一般人。
”他听明瓒禅师夜半念经,响彻山林。
李泌很懂音乐,能辨别声音的喜庆和悲哀。
他认为明瓒禅师读经的音调是先悲怆而后喜悦,一定是个从天宫谪贬下界的人,到时候就会离去的。
等到半夜,他偷偷地去拜见明瓒禅师,懒残让他坐下,从火里拨出烧熟的山芋给他吃。
懒残对李泌说:“千万不要多说,你拿到了十年宰相。
”李泌参拜后便退出来。
天宝八年,他在表哥郑叔则家里,已经多年不吃粮食,身体很轻,能站在屏风上,拉动手指用气,可以吹灭烛火。
每次作引导运气,骨节都有珊珊的响声,当时人们说他的骨头是锁子骨。
他在郑家的时候,忽然有两天不省人事了。
等他醒来,自己说,看见自己的身体从头顶跳出有二三寸,傍边有一位仙人,挥着手,转动着眼睛,好像在帮助他,又像在鼓励他。
等到脚也升到头顶时,忽然想到并且说,我还有大事未了,还有家庭房闱的留恋,希望把这些事办完。
这时在身傍又出现一个人,长得高大,穿戴像帝王,前面有个妇人,向他跪拜行礼,像帝王这个人责备说,李泌情缘未断,就想接他升天,还劳烦了灵仙。
跪着的妇人说,要是这样,还是先让他给皇帝做事吧。
然后我就醒转来了。
两年后,李泌果然被唐玄宗征入宫中。
李泌还住在郑家时曾经有八个容颜服饰很奇特的隐士到郑家来过,几次说他们自己仙术齐备,没有办不到的事。
他们临走的时候叹道:“你的俗缘竟然没了,可惜你的心志和骨相了!”李泌要和他们一块去,他们说不行。
姑且给他一个做完宰相的时间罢。
那八个人一出门就不见了。
于是李泌作了《八公诗》记叙这件事。
又有一位隐士,带来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对他说:“我有事要到南方去,或十来天或一个月就能回来。
因为这男孩有痢疾,既然咱们是同道,我想把他寄放在你这里。
”隐士又留下一个匣子,说:“如果病治不好,希望你用这个匣子把他埋葬了吧。
”李泌答应之后,隐士才问那男孩:“你留在这里能行吗?”男孩说:“能行。
”于是隐士就走了。
李泌找药给男孩治病,始终没治好,八九天之后男孩就死了。
于是他就把男孩的尸体装在匣子里,埋在院子里蔷薇花架下。
一个月过去了,那位隐士到底没回来。
李泌把匣子挖出来打开一看,里边有一颗黑石,天生的方形,上面有刀刻的字:“神真炼形年未足,化为我子功相续。
丞相瘗之刻玄玉,仙路何长死何促。
”李泌常常访问隐士和神奇之人,采一些形状奇怪的树干和蟠曲的树枝,带回自己的居处,管这叫做“养和”。
人们至今还效仿他做的这种事情。
当时他就写了一篇《养和篇》,献给了唐肃宗。
李泌离开朝廷三四年之后,二位皇帝先后死去,代宗即位,就又下诏把李泌调到京中,让他住在蓬莱殿迎喜阁。
从给事以上的官职及镇守一方的官员的任免,代宗一定要与他商量。
军队和国家的大事,也都让李泌参加决断。
由于说到建宁王在灵武立的功劳,李泌为他请求加封为太子,代宗感叹悼念了好久,说:“我弟弟的功劳,不是先生你为他请功,世人是不会知道的,哪里仅仅加封为太子呢?”于是代宗下令在彭原迎表,赐封号为“承天皇帝”,把他葬在齐陵。
灵柩拉到城门的时候,有人来奏报说,拉灵柩的车不动了,代宗在蓬莱院对李泌说:“我弟弟好象要见见你,你应该赶快去祭奠祷告一番,并且说明我的旨意。
而且,我弟弟立过大功,追封了大号,这时候人们还不知道,你可以作一篇文章,以便于永远留传,用来慰藉亡灵。
”李泌说:“出殡的柩车已经出发,别的文章来不及作,作一首挽歌词可以吗?”代宗说:“可以。
”于是他就在代宗面前作了挽歌词,词意很悲怆,代宗读了便哭了,立即派宫里人骑马送给唱挽歌的人。
李泌赶到,宣布代宗让他来祭奠,唱了这两章挽歌,于是灵柩车快速如风地走动了。
京里人见了,没有不感动得落泪的。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建宁王李憕,有艰难时刻制定决策的功劳。
他是代宗的弟弟,有的人在肃宗面前说他的坏话,说他有夺皇位害兄长的念头,于是就遇害了。
等到肃宗发现李憕无罪,李泌担心再殃及各王,就进言说:“以前高宗有八个儿子,皇祖睿宗最年幼,是武后生的,自己排行,所以皇祖排为第四。
老大是孝敬皇帝,监理国事,仁义圣明,被武后猜忌而毒死。
老二是雍王李贤,他被立为太子,中宗和睿宗常常不安,朝夕担心害怕,尽管是在父母之前,也不敢直说,就作了《黄台摘词》,让乐府的歌手唱,想要略微感悟父母的主意,希望天皇天后能听到。
那歌是:‘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
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三摘犹尚可,四摘抱蔓归。
’然而太子终究也被流放废掉了,死在黔州。
建宁的事,已经是‘一摘’了,千万不要再摘。
”肃宗说:“先生忠于宗庙社稷,为我的家事操心,你的话都可以作为国家的借鉴,你一时也不该离开我!”当时唐玄宗有命令,只要剑南这个地方来供养,没谈北回京都的事。
李泌请求肃宗给玄宗上表章请他回东宫,然后作了《功臣表》记述马嵬坡和灵武的事,请太上皇回京。
起初,肃宗的表章送到,玄宗犹豫不决,等到《功臣表》送到,就非常高兴地说:“我这才能做天子的父亲。
”玄宗下令定下起程的日期,而且说:“一定是李泌的主意。
”肃宗把李泌找来,边哭泣边高兴地说:“太上皇已经下令回京,这全都是你的作用啊!”另外,天宝未年,员外郎窦庭芝分管洛邑。
窦庭芝曾经对会占卜的人葫芦生很敬重。
葫芦生常常谈论吉凶,没有说不准的。
一天早晨,葫芦生来到窦家门前,一个劲地慨叹。
窦庭芝问他叹什么,老半天他才说:“你家要有大祸!”窦家全家啼哭,问他有什么求生的办法。
葫芦生说:“如果不能遇上中黄君,只要能见到鬼谷子,也就可以没有祸患了。
”葫芦生就详细地描述鬼谷子的形貌和服饰,还警告他必须在十天内找到。
于是窦庭芝和兄弟及奴仆们,不分昼夜地求访,几乎找遍了洛邑。
当时李泌住在河清,因为探望亲友,骑着骡子到洛邑去,走到中桥,遇到京城长官的车马而回避,他骑的骡子忽然惊跑了,直接跑到了窦庭芝家里。
李泌和仆人一起来到窦家门前,窦家车马罗列将要出门,忽然看到李泌,都惊愕地退了回去。
不一会儿有人上前说:“我分管窦员外的外院,你丢失的骡子收在马棚里,请客人进来坐坐,主人应该是希望见到您的。
”李泌不得已来到厅中。
窦庭芝出来之后,站在阶下参拜,接待得非常殷勤。
于是住了两宿。
窦庭芝的妻子儿女全都以家人的礼节拜见李泌。
李泌住了几天告别要走,窦家赠送的礼物非常丰厚,只是说:“在这遭遇大祸的时候,我把一家的安危托付给您了。
”当时李泌住在河清,使者往还不断。
窦庭芝当初和李泌相逢,葫芦生正好在他家。
葫芦生说:“既然遇到这个人,就不用再担心了。
”等到朱泚叛乱,窦庭芝正在陕西任廉察使。
皇帝到了奉天,于是窦庭芝就在贼兵的院子里自首了。
皇帝拨乱反正之后,德宗首先下令杀窦庭芝。
当时李泌从南岳调回皇帝所在的地方,就做了宰相。
李泌排列了犯罪僚属的罪状,就请求皇上不要杀窦庭芝。
德宗心里很不理解,说:“你是因为他是宁王的亲戚才替他求情的吗?宁王娶窦庭芝的妹妹为王妃。
因为这个原因为他求情,更不可以。
那莫非还有别的原因保全他的性命吗?你只管说出来!”于是李泌详细地把以前的事讲给皇上听,因此,特别原谅了窦庭芝的罪。
李泌刚奏明的时候,皇上秘密派中使骑快马到陕西去问,窦庭芝把那件事笔录下来报给皇帝。
德宗对李泌说:“葫芦生说的中黄君,大概是我吧?不知叫你是鬼谷子是为什么?”有人说,李泌祖先的茔地在河清谷前的鬼谷,恐怕是因为这才这样称呼他。
兴元四年二月,德宗对李泌说:“我即位以来,宰相都须要我无原则地原谅宽容,不能和他们争辩道理。
自从任用了你,才让我的心情开朗,这是天把你交给我的。
即使管夷吾那样的俊才,傅说那样的好宰相,怎么能比上你呢?”李泌的军事谋略和为相的业绩,就象国
事迹的始终都记在《邺侯传》中。
李泌有文集二十卷流传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