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朔风如刀,刮得人脸上生疼,却吹不散大都城张灯结彩的热闹。
1271年的这个冬天,注定要在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建的大明殿巍峨耸立,汉白玉台阶层层叠叠,仿佛直通云霄。
三十六根盘龙金柱撑起偌大的殿宇,雕梁画栋间,金龙栩栩如生,似要破壁而出。
卯时三刻,晨钟轰鸣,三十六名金甲武士手持金瓜钺斧,踏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分列丹墀两侧,盔甲在晨光下泛着冷冽的光芒。
随着沉重的殿门缓缓开启,一阵低沉的号角声响起。
忽必烈身着金丝绣就的赭黄龙袍,头戴十二旒冕旒,在四名内侍的搀扶下,缓步登上蟠龙御座。
冕旒间的玉珠轻轻晃动,将他的面容遮在朦胧之中,更添几分威严神秘。
“吉时已到——”司礼太监尖锐的嗓音划破寂静。
文武百官鱼贯而入,汉臣头戴进贤冠,身着绯色广袖长袍,儒雅不凡;蒙古勋贵披着华贵貂裘,腰间弯刀上的宝石在晨光中闪烁,透着一股肃杀之气。
当众人在丹墀下轰然拜倒,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时,声音如滚滚雷鸣,直冲云霄。
忽必烈目光如炬,扫过下方群臣。
二十年前,他在开平城自立为汗,面对的是蒙古帝国分崩离析的乱局;如今,这座宏伟的宫殿、这套承袭唐宋的礼仪制度,无一不在诉说着他一路走来的艰辛。
他的目光落在人群中白发苍苍的刘秉忠身上,这位被他尊为“聪书记”的汉人谋士,正是大都城与元朝官制的总设计师,是他推行汉化的左膀右臂;又看向年轻的色目官员阿合马,此人凭借出色的理财能力深得信任,此刻正捧着印玺匣,候在阶下。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元正启祚,万象更新。
朕仰稽古典,参酌时宜,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曰‘大元’...”翰林院学士王磐展开黄绢诏书,声音抑扬顿挫。
“大元”二字一出,殿内顿时泛起一阵骚动。
蒙古老贵族们交头接耳,满脸疑惑,他们从未听过如此文雅的国号;而汉臣们则微微颔首,眼中闪过欣慰之色,这意味着游牧政权终于开始向中原正统靠拢。
典礼结束后,忽必烈在便殿召见核心重臣。
殿内炭火熊熊,暖意融融,却掩盖不住空气中的紧张气息。
“伯颜,你说说看,这国号与都城,可有不足之处?”忽必烈靠在蟠龙榻上,把玩着手中的和田玉扳指,看似随意,实则目光如鹰,紧盯着这位刚在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