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拜师(1/3)
清晨的薄雾尚未完全散尽,带着深秋特有的湿冷,缠绕在清源县衙后宅低矮的屋脊和摇曳的竹梢上。
李明站在小小的庭院里,身上穿着王氏连夜浆洗熨烫过的簇新细棉布直裰。
靛蓝色的布料浆得挺括,带着皂角的清香,却掩饰不了布料本身的廉价感,针脚也略显粗疏,显然是出自母亲或家中仆妇之手,而非成衣铺的精细活计。
这已是李家能拿出的最好行头。
他小小的身板挺得笔直,努力模仿着兄长李朗平日的姿态,但新衣的僵硬和内心的翻涌,让他看起来依旧像个努力扮作大人的孩子。
一方小小的青布包袱斜挎在肩上,里面装着李朗用过的、半旧的《三字经》、《百家姓》,还有那套崭新的、最廉价的文房四宝:小羊毫、青石砚、黑墨锭、粗糙毛边纸。
包袱不重,却像一块巨石压在他的肩头。
父亲李承宗站在他面前,身姿挺拔如松,穿着那身洗得发白、肘部带着同色补丁的青色官袍。
他的目光沉静而严肃,如同深潭,仔细地审视着李明全身上下每一个细节——从梳理得一丝不苟、用青色布带束紧的总角发髻,到直裰领口是否妥帖,再到脚上那双千层底布鞋是否洁净无尘。
那目光仿佛带着无形的压力,让李明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
“衣冠须整,步履当稳。
”李承宗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石般的穿透力,在清冷的晨雾中回荡,“入松鹤斋,拜孙夫子,非是儿戏。
尊师重道,乃为学之本。
夫子训诲,当俯首恭听;同窗相处,宜谦逊守礼;功课学业,须勤勉不辍。
”他顿了顿,目光如炬,紧紧锁住李明的眼睛,“你天资…颖悟,更当谨言慎行,戒骄戒躁。
莫要辜负了家人的期许,也莫要辱没了李家的门风。
可记下了?”
“是,爹。
孩儿谨记在心,绝不敢忘。
”李明垂下眼帘,恭谨地应道。
父亲话语中的每一个字都像烙印,刻在他紧绷的神经上。
那“天资颖悟”四字背后的沉重警告,昨夜书房外那声门轴轻响带来的寒意,再次悄然弥漫心间。
“走吧。
”李承宗不再多言,转身迈步。
步履沉稳,官袍的下摆随着步伐在微凉的晨风中轻轻摆动。
李明连忙跟上,小小的步子迈得又快又急,努力追赶着父亲高大的背影。
新布鞋踩在湿冷的青石板路上,发出轻微的“啪嗒”声。
晨雾沾湿了他的鬓角,带来一丝沁骨的凉意。
他攥紧了肩上的包袱带,指节微微发白。
松鹤斋并不在喧嚣的市井中心,而是位于清源县西一条名为“文曲巷”的僻静小弄深处。
巷如其名,两侧皆是高墙深院,门楣或古朴或簇新,却都透着一股书卷气。
偶尔有穿着长衫、夹着书卷的身影匆匆走过,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的陈旧气息。
行至巷尾,一扇黑漆大门映入眼帘。
门楣上悬着一块乌木匾额,上书三个遒劲有力的楷体大字:“松鹤斋”。
笔力雄浑,筋骨内蕴,透着一股端严方正之气。
门旁并无石狮等彰显富贵的装饰,只有两株苍劲的老松倚墙而立,针叶青翠,枝干虬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