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初入学堂(1/3)
“人之初——”
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一个角落。
“性本善——”前排的张铁柱立刻条件反射般大声跟读,声音洪亮,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投入。
“性相近——”更多的声音加入进来,汇成一股参差不齐的音流。
钱多多也张着嘴,懒洋洋地跟着哼哼,眼睛却不时瞟向窗外。
“习相远——”林婉儿的声音轻柔却清晰,每一个字都咬得极准,仿佛在吟诵诗歌。
“苟不教——”孙夫子的声音依旧平稳,目光却如同探照灯般扫过每一个学童的口型。
他手中的戒尺并未抬起,但那无形的威慑力却让所有声音都下意识地努力跟上节奏。
“性乃迁——”李明也开口了。
他的声音不大,混在众人的诵读声中毫不显眼。
他没有刻意加快或放慢,只是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完美地复刻着夫子的语调、停顿和气息。
每一个字都清晰无比地烙印在脑海中,根本无需费力去“记”。
“教之道——”夫子的声音陡然拔高了一度,带着一种警示的意味。
他的目光如电,瞬间锁定了后排一个正偷偷在桌下摆弄一块彩色鹅卵石的学童。
“贵以专!”所有学童齐声应和,声音震得屋梁上的微尘簌簌落下。
那个被盯住的学童吓得一哆嗦,鹅卵石“啪嗒”一声掉在地上,在寂静的瞬间显得格外刺耳。
他脸色煞白,惊恐地看向夫子。
孙夫子并未停下诵读,只是目光在那学童身上停留了一瞬。
那平静无波的眼神,却比任何厉声呵斥都更具压迫力。
学童慌忙低下头,再不敢有丝毫小动作。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
一遍又一遍。
同样的句子,同样的韵律,在夫子的引领下,被学童们机械地、反复地复诵着。
枯燥,单调,如同推磨的驴子,一圈又一圈,永无止境。
阳光透过高窗,光斑在青砖地面上缓缓移动,记录着时间的流逝。
钱多多早已呵欠连天,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口水差点流到簇新的绸缎衣襟上。
张铁柱依旧挺直腰板,大声诵读,额角却已渗出细密的汗珠,声音也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嘶哑,显然这种纯靠蛮力的死记硬背对他而言并不轻松。
林婉儿依旧专注,但反复的诵读也让她的眉宇间染上了一丝疲惫,只是被她良好的教养和坚韧的意志强压着。
李明端坐其中,表面平静如水,内心却如同风暴中的灯塔。
过目不忘的能力让他彻底跳出了这种低效重复的苦海。
夫子诵读第一遍时,整篇《三字经》便已如同高清影像般刻入脑海。
此刻,他无需再费力跟读,只需机械地动动嘴唇,发出模糊的音节,便能完美地融入诵读的声浪中。
他的大部分心神,都在冷眼观察着这古代课堂的众生相,感受着那柄无形戒尺带来的无处不在的威压,以及反复诵读中蕴含的、近乎洗脑式的规训力量。
枯燥吗?是的。
低效吗?毋庸置疑。
但李明深知,这就是这个时代知识传承的基石。
在缺乏高效教学方法、书籍珍贵、师资匮乏的年代,这种看似愚笨的反复诵读,是确保最基础的文字和道理能刻入蒙童记忆的唯一方法。
戒尺的威慑,则是维持这枯燥秩序的必要工具。
日头渐渐升高,厅堂内愈发闷热。
反复的诵读声浪如同催眠曲。
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