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能力非万能(2/3)
仪”。
目光如电,字句如飞。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夫子的声音沉稳而缓慢,带着特有的韵律。
然而,在李明耳中,这速度简直如同蜗牛爬行!他迫不及待地自行“扫描”下去: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字字句句,清晰无比地烙印在脑海深处,纤毫毕现!他甚至能“看”到书页上某个“弑”字旁因印刷模糊而形成的小小墨点。
不过片刻功夫,洋洋洒洒数百言的雄辩宏论,已尽数被他“吞”入腹中。
一种掌控全局、俯视众生的隐秘优越感,如同温热的泉水,悄然漫过心田。
他微微垂下眼帘,嘴角勾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
神童之名?何足道哉!这浩瀚书海,不过是他掌中玩物!
“李明。
”夫子的声音如同定身咒,瞬间打破了李明内心的自得。
他立刻收敛心神,恭谨起身:“学生在。
”
“适才所诵,‘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孙夫子放下书卷,目光平静地落在他脸上,那深邃的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伪装,直达他方才片刻的轻狂,“此句何解?孟子此论,其意在何?”
来了!李明心中笃定。
释义?这有何难!他脑海中清晰地浮现着刚刚摄入的文字,结合前世那点模糊的记忆和课堂上夫子惯常的讲解模式,略一思索,便流畅作答,声音清晰自信:
“回夫子,孟子此言,意在阐明国君若只知言利,则上行下效,举国上下皆争相谋利。
大夫贪图私利,便会危及拥有千乘兵车的诸侯;诸侯贪图私利,便会危及拥有万乘兵车的天子。
君臣父子皆弃仁义而逐利,则弑君篡位、骨肉相残之祸必生!故孟子力劝梁惠王,治国当以仁义为本,而非汲汲于小利。
此乃正本清源、长治久安之道。
”他引经据典,逻辑清晰,将孟子批判“言利”的危害和主张“仁义”的必要性阐述得条理分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回答完毕,李明垂手而立,心中波澜微起。
他自觉这番释义,既准确抓住了核心,又符合夫子一贯强调的“义理”,堪称完美。
他甚至能想象到钱多多那目瞪口呆、张铁柱那更加黯然的模样。
然而,书斋内却是一片异样的寂静。
预想中的赞许并未出现。
孙夫子依旧平静地看着他,那目光沉静如渊,深不见底。
夫子的手指,无意识地在那柄油亮的暗红色戒尺光滑的表面上轻轻摩挲着。
片刻,一个平静无波的声音才缓缓响起,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却带着千钧之重:
“释义…尚可。
”夫子微微一顿,那停顿仿佛一个世纪般漫长。
李明的心,随着这停顿猛地一沉!一股不祥的预感瞬间攫住了他!
“然,”孙夫子话锋陡转,目光如同最精准的手术刀,瞬间剖开了李明那看似完美的答案,“你可知,孟子此言,非仅论治国?”
“啊?”李明猛地抬头,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