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母亲的智慧(2/3)
入发髻,用布带仔细束紧、打结,动作一丝不苟,“可你爹…没立刻判李员外家退地赔钱。
”
“为何?”李明猛地抬头,镜中的眼神带着不解和一丝少年人的锐气,“爹不是最重律法吗?”
王氏拿起一根磨得光滑的银簪,轻轻插入那束得一丝不苟的发髻中固定,动作沉稳而利落。
她看着镜中儿子困惑的眼神,微微一笑,笑容里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沉重:“明儿,你爹断案,断的不仅是地,更是人心,是往后邻里是结仇还是和睦。
李员外家势大,若判他立刻退地赔钱,他面上无光,必生怨恨。
张老伯家贫势弱,得了田地,却可能惹上更大的麻烦。
你爹啊…”她轻轻拍了拍李明束好的发髻,如同完成一件满意的作品,“他让里正出面,请了李员外和张老伯一起吃茶。
茶桌上,你爹不提‘侵占’,只说‘水渠修得不易,惠及乡邻,然张老伯生计艰难’。
又对张老伯说‘员外家亦非有意,许是丈量有误’。
几盏茶下来,李员外面子上过得去了,主动提出补偿张老伯两石谷子,并承诺水渠绝不越界。
张老伯得了实惠,保住了地,也保全了颜面。
一场可能结下死仇的官司,就这么…化了。
”
王氏的声音不高,如同溪流潺潺,将一场冰冷的土地纠纷,化解成了一场充满人情智慧的“吃茶讲和”。
没有惊堂木的威吓,没有朱笔的批驳,只有几盏清茶,几句看似轻描淡写却直指要害的“场面话”。
李明怔怔地看着镜中母亲平静的脸庞,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父亲书房里那些冰冷的律法条文和朱砂批注之外,竟还有如此熨帖人心、润物无声的解决之道!这“吃茶讲和”中蕴含的察言观色、权衡利弊、保全颜面、以退为进…每一个细微的环节,都充满了活生生的人情世故!
“这…就是‘治理’?”李明喃喃问道,眼神中充满了震撼和茫然。
王氏拿起妆台上一个小小的青瓷粉盒,用指尖蘸了少许细腻的珍珠粉,极其轻柔地、均匀地敷在李明清早洗漱后略显干燥的额角和脸颊上。
那带着凉意的细腻粉末,带着淡淡的馨香,如同母亲温柔的手,抚平了他眉宇间过早凝结的沉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傻孩子,”王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叹息,“‘治理’是你们男人家的大道理。
娘不懂那些。
娘只知道,这人活在世上,七分靠做,三分靠说。
话怎么说,事怎么做,让人心里舒坦,自己也少些磕绊,这便是顶顶要紧的‘人情’。
”她的指尖在李明的脸颊上轻轻打着圈,动作温柔得如同拂去初雪,“你看这珍珠粉,抹在脸上,不是为了遮丑,是为了显精神,是份体面,是见人时的一份敬重。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这便是‘礼’。
”
粉盒盖上,发出轻微的“咔哒”声。
王氏退后一步,仔细端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