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府试备考(1/3)
文会结束,人群如潮水般涌出府学大门。
李明收拾着笔墨,仍在咀嚼周先生最后的点评,心头沉甸甸的。
张铁柱凑过来,一脸佩服:“明哥儿,你可真行!周先生讲那么快,你全记下来了?我看那徐静舟,好像也记得不少。
”
李明苦笑一下,摇摇头:“记下易,吃透难。
还差得远。
”他抬眼寻找徐静舟的身影,只见那青衫少年独自一人,正站在庭院角落一株老梅树下,低头看着自己文会上被周先生收走的那篇稿子,眉头微锁,手指无意识地在稿纸上划过,似乎在反复推敲某个词句。
李明犹豫了一下,还是走了过去。
徐静舟察觉有人靠近,抬起头,看到是李明,眼神中并无意外,也无陈子安之流的倨傲,只有一片沉静的审视,如同深潭。
“徐兄高论,‘公心明察’四字,振聋发聩。
”李明真心实意地拱手道。
徐静舟还了一礼,语气平淡:“李案首过誉。
纸上谈兵罢了。
倒是你,引经据典,根基扎实。
”他话锋一转,目光锐利地看向李明,“方才先生所问灾年连坐之题,你引律精确,然……似少了几分人间烟火气。
刑赏之道,落于纸上易,照进现实难。
譬如那连坐之刑,条文冰冷,然饥肠辘辘、易子而食者,岂是一句‘知情不举’所能尽述其悲苦?此即先生所言‘血肉’之所在。
”
李明心头剧震!
徐静舟一针见血地点破了他方才回答最大的缺陷——缺乏对底层疾苦的体察和代入。
他虽生于乡间,但家境尚可,又有父兄庇护,对于真正濒临绝境的绝望,终究隔了一层。
而徐静舟话语间流露出的那种沉重的悲悯,显然源于更深切的人生体验。
“徐兄所言甚是!字字如锥!”李明深吸一口气,眼中充满求知的渴望,“这‘人间烟火’…这‘血肉’,如何得来?如何融入文章?”
徐静舟看着李明诚恳的眼神,沉默了片刻。
他并非藏私之人,但有些感悟,确实难以言传。
他最终从自己那半旧的箱笼里,小心地取出两本册子,纸张粗糙发黄,边角磨损得厉害。
一本封皮上歪歪扭扭写着《律例辑要》,另一本则无题,翻开里面是密密麻麻、字迹不一的小字记录。
“此为我抄录的《大明律》部分紧要条款及注解,”徐静舟指了指第一本,又翻开那本无题册子,里面记录的竟是些琐碎见闻:“某年某月,邻县某村,因争水械斗,死三人,主犯依律当斩。
然其家尚有八十盲母,三岁幼子,乡邻联名血书求情…最终如何判?又有某商贾,囤粮居奇,触犯律条,然其行贿胥吏,上下打点,竟得以轻判…诸如此类,道听途说,真伪难辨,然其中世情百态,人心曲折,或可管窥一二。
记住律条是死的,但律条之下的人,是活的。
”
他将两本册子递给李明,眼神坦荡,“若觉有用,可借你一观。
纸上得来终觉浅,府城之大,市井之间,留心处皆是学问。
”
李明郑重地双手接过这两本承载着对方心血与洞察的册子,感觉分量无比沉重。
“多谢徐兄!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