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的建成(2/3)
,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和支持。
黔东特区成为了革命的新据点,也为后来的会师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就在黔东特区的革命形势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任弼时、肖克、王震同志的率领下,也肩负起了重要的使命。
他们奉命从湘赣根据地毅然突围西征,这是一次充满危险和挑战的征程。
一路上,他们穿越崇山峻岭,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与敌人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在湘江战役中,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红军将士们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道防线,许多战士壮烈牺牲,鲜血染红了湘江的水。
但他们没有退缩,继续坚定地向前挺进。
在漫长的征途中,他们克服了饥饿、寒冷和疾病的困扰,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终于在1934年10月24日,到达了印江木黄。
这一刻,历史在此定格,红二、六两军团在印江木黄镇胜利会师。
当两支队伍的战士们紧紧握住彼此的手,当欢呼声和呐喊声响彻云霄,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和艰辛都化作了胜利的喜悦。
这时,红三军也恢复了红二军团的番号。
这一会师,如同一股强大的力量汇聚,为革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极大地增强了红军的战斗力和影响力。
两军会师后,迅速成立了由贺龙同志任总指挥、任弼时同志任政治委员的指挥机构。
在新的领导集体带领下,他们高瞻远瞩,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制定了坚守黔东、挺进湘西的战略方针。
在开辟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他们面临着敌人的疯狂反扑和围剿。
但红军将士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决心,与敌人展开了一场又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陈家河战斗中,红军巧妙设伏,一举歼灭大量敌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在忠堡战斗中,红军将士们不怕牺牲,勇猛冲锋,成功打破了敌人的围堵。
他们在这片新的革命热土上,用鲜血和生命扞卫着革命的果实,有力地配合了中央工农红军的胜利长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为了让红军的丰功伟绩能够世世代代被传颂,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学习和发扬红军的光荣革命传统,印江县委、县革委毅然决定在木黄修建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
1977年12月10日,在凛冽的寒风中,这个承载着无数人期望与敬意的工程破土动工。
修建过程中,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建筑工人们不畏严寒酷暑,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他们精心挑选每一块砖石,认真对待每一道工序,每一次挥汗如雨,每一次精心雕琢,都饱含着他们对红军的敬仰之情。
许多当地的群众也自发地加入到建设中来,为工地运送物资,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大家齐心协力,只为早日建成这座纪念碑,向红军先辈们致敬。
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建设,1979年7月1日,这座凝聚着无数人心血的纪念碑终于落成。
它高高矗立在长满青松翠柏、风景秀丽的将军山上,碑高14.2米,底座宽7米,厚7.1米,稳稳地扎根于大地,仿佛是红军精神的象征,坚不可摧。
16级台阶通向纪念碑,象征着红军走过的艰难历程和不断向上的奋斗精神。
周围护以栏杆,整个碑基共占地162.5平方米,其保护范围为166.5亩。
碑的造型独具匠心,仿若两面迎风招展的旗帜,在岁月的长河中猎猎作响,这不仅象征着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