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红三军撤出洪湖根据地(3/3)
等省军阀刘湘、王家烈、何健、徐源泉等,也迭电国民党中央告急。
蒋介石得知情况后,于1934年1月由南昌行营电令四川“善后督办”刘湘主持“会剿”。
一时间,敌人的包围圈逐渐缩小,险恶的斗争形势日益压缩了红三军的活动范围。
在这危急时刻,为了保存革命实力,红三军不得不离开湘鄂川黔边,再度进行军事转移,进入川黔边境活动。
连年的南北转战,让红三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部队减员严重,武器装备匮乏,战士们疲惫不堪。
但在这艰难的处境中,广大指战员逐步认识到,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巩固的根据地,才能为革命提供坚实的依托。
1934年5月9日,红三军迎来了一次重要的战斗——智夺彭水。
在这次战斗中,红三军的将士们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一举歼灭敌人一营,取得了一场辉煌的胜利。
这一战,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让战士们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当时,红三军准备就地建立酉(阳)、秀(山)、黔(江)、彭(水)根据地。
然而,彭水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它“背山面水,易攻难守”,如果在此建立根据地,一旦敌人进攻,红三军很容易陷入绝境。
1934年5月,经过慎重考虑,红三军决定乘胜西渡乌江,向黔东进军。
1934年6月1日,红三军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出色的军事指挥,成功攻占黔东重镇沿河县城。
占领沿河后,部队本应暂时休整,恢复体力。
但沿河县城分距乌江两岸,背靠大山,形势与彭水相似,不利于扼守。
而且,黔军李成章旅,付恒忠部,川军达凤岗旅,湘军周燮卿旅正向沿河进逼。
在这紧急关头,红三军当机立断,决定抢在川湘之敌尚未形成包围圈之前甩开敌人。
1934年6月9日,红三军从南腰界出发,出敌不意向南直下,经酉阳的龙池、唐家溪,松桃的猫山、麻阳,印江的鸡母溪进抵刀坝。
印江县伪县长张廷泽得知红军进入县境,吓得魂飞魄散,便弃城仓惶逃至思南。
刀坝是印江、沿河、松桃、酉阳、秀山五县交界的小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它北进可到酉阳的南腰界,西经凉风岭可到沿河的小井,东经来安营可达松桃的火烧桥,南下经木黄即可进入印江梵净山。
红三军来到刀坝后,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应群众的要求,红军处决了刀坝伪区长李天治,为民除害,大快人心。
还派兵到来安营捉拿伪区长陈文澜,虽未成功,但也让当地的反动势力闻风丧胆。
红三军的到来,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犹如春风化雨,让“神兵”斗争重新焕发生机,摆脱了受官吏、豪绅利用和封建迷信支配的地位,得到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
红三军进入印江时,部队规模已大幅缩减,只有两个师(七师、九师),三个团,共三千多人。
当时的组织序列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是夏曦;红三军军长是贺龙,他始终坚定地带领着部队,在艰难中寻找出路;政委是关向应,他积极开展政治工作,为部队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参谋长是汤福林;第七师师长是卢冬生,政委是朱绍田;第九师师长是钟炳然,政委是廖汉生。
他们肩负着革命的重任,在印江这片土地上,开始了新的征程,为建立新的根据地而努力奋斗。
喜欢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请大家收藏:()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