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创建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3/3)
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黔东人民的临时民主政权。
当时特区人民习惯上都把特区革命委员会称为“省政府”。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组织人员,以印江、沿河、德江三县推选出来的农民代表为主体。
特别是主要领导成员,多数是本地农民。
三名正副主席中,除秦育清副主席是红三军干部外,主席孙秀亮系沿河县白石溪农民,另一名副主席陈正国是印江县四坳口人。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沿河县白石溪的土地湾。
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后来又曾先后迁到沿河县的铅厂坝、瓦场坝、山羊岭、皂角池及照东岩等地。
对黔东特区的估价
红三军自1932年秋退出洪湖苏区时起,基本上都是过着流动的游击生活,在艰难的环境中四处转战。
虽然多次企图建立新苏区,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没有根据地,红三军没有可靠的后方,打了仗伤病员无处安置,人员减少又得不到适时补充,疲劳时得不到一个安定的休息场所,革命事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有了黔东区,便结束了这种艰难的状态。
红三军在黔东特区这个时期,补充了一千多名新战士,队伍得到了壮大,也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休整。
加上“肃反”的停止,党团组织的恢复,政治机构的重建,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保证了黔东地区革命形势向好的方面发展。
正如贺龙同志后来回忆说:“黔东这个时期的工作,是红三军一个很大的转折点,有了这块根据地,红三军才得以休整,补充了人员,恢复了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也为红二、六军团会师创造了条件。
黔东特区的建立,还为周边地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示范和鼓舞。
其土地革命、政权建设、武装斗争等一系列实践,让广大民众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使革命的火种在黔东大地深深扎根,激发了更多人投身革命的热情。
从经济建设方面来看,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积极领导群众开展生产活动,努力改善苏区的经济状况。
通过打土豪没收的财物,一部分用于充实红军的物资储备,一部分则分配给贫苦百姓,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
同时,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使得苏区的粮食产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
此外,还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采取措施保护中小商人的利益,促进了物资的流通,活跃了苏区的经济。
在文化教育方面,黔东特区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尽管当时条件艰苦,但红军干部和当地进步人士仍努力开展扫盲运动,创办夜校、识字班等,向群众传授文化知识,宣传革命思想。
通过编写通俗易懂的教材、教唱革命歌曲、表演红色戏剧等形式,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他们的阶级觉悟和革命意识。
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在民族政策方面也有着重要举措。
黔东地区是多民族聚居地,特区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积极团结各族群众共同参与革命。
在政权建设中,吸纳了不少少数民族代表,让他们能够参与到地方事务的管理中来,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各民族在革命的旗帜下紧密相连,共同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斗。
黔东特区虽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云贵高原上建立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为后来红军在该地区的活动和革命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英勇奋斗的事迹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为了中国革命精神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印江县境内的建政情况
黔东特区时期,印江县的西区、北一区和北二区(即现在的峨岭区、板溪区和天堂区)的部分区域属于根据地范围。
大致涵盖今天沙子坡、凉水、韩家、花园、庙坪、刀坝、兰克等七个乡的全部,毛寨、何家、杉树、天堂、坪底、溪等六个乡的部分地域,以及原属印江西区的袁家湾、上坝(现在的德江县袁长乡和上坝乡),都在特区的版图之内。
在红军干部的具体指导下,1934年七、八两个月内,印江县境内掀起了建政热潮,先后建立了四个区革委,十八个乡苏维埃政府。
在筹备建立区、乡政权时,各地通常首先建立雇农工会、农民协会和少年先锋队等群众团体,为政权建设筑牢根基。
同时,为适应革命工作的需要,黔东特区的政权建设打破了国民党统治时期的省界、县界限制,将相邻地域划在一起,以便统一领导。
1.旧寨坝区革委
旧寨坝区革委,是印江县成立最早的区政权,由红三军干部张均望、冯启云、陈家其等人协助,于1934年7月中旬建立。
旧寨坝本是沿河县一个不到30户人家的小寨,与印江县宁家坪仅隔着两丈多宽的六井溪河。
为方便领导,黔东特区将旧寨坝等地划入印江管辖,并将旧寨坝区命名为“印江县第一区”。
其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现在印江县凉水、韩家两个乡的大部分,以及沿河县旧寨坝、龙洞湾、照东岩等五、六个村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主要干部构成:
-主席:陈尚质(印江县凉水乡卢塘头人),他出身贫苦,对当地百姓的艰难生活感同身受,凭借自身的热情和领导能力,积极投身革命政权的建设与管理。
副主席:杨光明(沿河县龙洞湾人),协助主席开展各项工作,为区革委的稳定运行贡献力量。
土地部长:王焕林(印江县韩家乡木棚人),负责土地分配等重要工作,致力于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改善生活。
肃反部长:杨伯昌(印江县韩家乡人),坚决打击反革命分子,维护革命秩序。
游击大队长:邓吉星(老红军)、蒋培二,带领游击队员保卫区革委的安全,与敌人展开斗争。
常驻红军代表:冯启云、陈家齐,他们凭借丰富的革命经验,为区革委的工作提供专业指导,是区革委工作的核心引领者。
下辖乡政权:旧寨区下辖七个乡苏维埃政府,各乡政权在区革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工作。
凉水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任美忠(印江凉水溪人)
副主席:包汉臣(印江包家寨人)
游击中队长:任世友(原印江枫香堡人,现属沿河境)
瓦房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蒋正廷(印江县凉水公社蒋家坝人)
龙洞湾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张着成(沿河旧寨坝人)
副主席:王万清(沿河人)
游击中队长:杨通虎
自卫中队长:何春茂(沿河旧寨坝人)
照东岩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谯名方(沿河人)
副主席:黎开昌(沿河人)
文书:陈光权
四坳口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杨景光(印江韩家罗白寺人)
文书:吴六章(印江韩家红家屋基人)
乡苏维埃代表:杨再恩、吴天银、吴老章、田海成、何代昌
自卫大队长:王醒堂
常驻红军代表:冯启云
石坪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胡焕廷(印江韩家乡人)
副主席:李洪顺
游击中队长:梅永魁、李天皇
自卫中队长:王醒福
邱家寨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袁义书(印江韩家乡人)
副主席:张着成(恩南塘头人,当时在邱家寨烧砖瓦)
游击中队长:吴大科
自卫中队长:袁长禄
由于四坳口、邱家、石坪等三个乡政府距区政府所在地旧寨坝较远,为便于领导,后来在四坳口设立分区。
由红军代表冯启云(群众称为冯到官)常驻四坳口,就近指导工作。
同时,四坳口乡在机构设置上规模更大,一般乡只设自卫队中队部,而四坳口乡设立了自卫大队部。
经现有可靠资料查实,邱家寨乡政府当时被命名为“印江县第一区第四乡苏维埃政府”,石坪乡政府被命名为“印江县第一区第六乡苏维埃政府”。
2.官塘区革命委员会
因区革委机关设在沙子坡的官塘而得名,由红军干部彭治龙、徐正清及张均望等人协助,于1934年8月初成立。
办公地点先后设在官塘李运敖、李仁陶、李华周家里。
主要干部构成:
主席:黄光裕、夏国安(先为黄光裕,后由夏国安继任)
副主席:王顺民
文书:李白陶、陈德银(李先陈后)
游击大队长:梁银星
常驻红军代表:徐正清
下辖乡政权:
官塘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何树珍、鲁金山(先为何树珍后为鲁金山)
副主席:任永方
文书:杨金龙
红花园乡苏维埃政府:设在何帮福家里。
主席:吴胜茂
文书:铁世恩
游击中队长:吴德高
乡代表:吴胜勤、王玉廷
池坝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孟和清
游击中队长:江云汉
自卫中队长:万太钱
罗南溪区革命委员会
因区政府设在罗南溪而得名,1934年8月上旬由红军干部易吉山、毕国元等协助成立。
办公地址先设在毛坝,后迁到罗南溪。
主要干部构成:
主席:田中问
副主席:张着宣
文书:杨通纯
游击大队长:张羽朋
常驻红军代表:易吉山,负责全盘工作,政治、宣传、军事工作一肩挑,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推动区革委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下辖乡政权:
罗南溪乡苏维埃政府:设在大寨陈志泽家。
主席:陈正光
副主席:杨光郁
文书:杨通煜
乡代表:张宗福
游击中队长:杨光荣
下寨坝乡苏维埃政府:设在田中海家。
主席:刘兴忠
游击中队长:田庆福
兰克寨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黄前兆
副主席:郑老进
游击中队长:郑少南
来安营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陈永举
乡代表:陈槐安
喻家岩区革命委员会
因区政府设在庙坪喻家岩而得名,由红军干部何启佐、邓参谋等人协助,于1934年7月底成立。
办公地点设在康正凡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主要干部构成:
主席:何启佐、王之维(何调走后由王继任)
副主席:任恩普、卢奎现
游击大队长:杨银山(老红军)
常驻红军代表:何启佐、邓参谋
下辖乡政权:
刀坝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李维清
文书:饶景秀
乡代表:周宗仁
游击中队长:李天福
风谷岭乡苏维埃政府:
主席:黄廷章
文书:杨秀品
游击中队长:杨秀章、夏月成(杨秀章因贪污被撤职由夏继任)
坨寨乡苏维埃政府:设在赵佐金家。
主席:任文忠
文书:陈开国
乡代表:黄朝学
游击中队长:王世焕
副中队长:赵佐怀
桂溪口乡苏维埃政府:设在何德洪家。
主席:何德洪
副主席:任贞恒
文书:任永杰
游击中队长:任贞贤
除此以外,当时属于印江西区管辖的袁家湾、上坝也建立了袁家湾、上坝两个乡苏维埃政府,这两个乡苏维埃政府属德江县张家湾区革命委员会管辖。
区革委主席冉隆贵,副主席冉茂清当时也属印江人。
黔东特区时期,印江县境内的政权建设具有如下鲜明特点:
1.民主选举产生领导成员:红军干部到达一个地方后,首先召开穷苦人会议,或邀集骨干开“诸葛亮”会,成立雇农工会或农民协会,发掘和培养积极分子,为建政储备干部。
1934年8月上旬,红三军来到兰克寨后,动员穷人到下寨坝苦竹林开会,会议持续近一天,当场组织了农民协会,选举郑老进担任农会主席,后来郑老进还当选为兰克寨乡苏维埃政府副主席。
在建立群众团体方面,旧寨坝区成绩突出,各乡普遍成立了雇农工会、农民协会和少年先锋队,还组织了运输队、担架队。
区、乡政权的负责人,均由群众选举产生。
旧寨坝区为推选出席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代表,专门在瓦房场召开各乡苏维埃代表参加的群众大会。
红军干部张均望首先说明当选代表应具备的条件,然后经过公议,一致推选陈正国、王焕林、吴希堂、杨槐昌等人为代表。
结果,陈正国在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区政府副主席。
2.红军代表发挥核心作用:由于区、乡政权酝酿和准备时间短,本地干部来不及培训,派驻到各区的红军代表成为关键人物。
原旧寨坝区革命委员会副主席杨光明说:“当时我们又不懂些什么,完全是由红军干部冯启云,陈家其掌火”。
罗南溪区的红军代表易吉山,负责全盘工作,政治、宣传、军事工作一肩挑。
原喻家岩区风谷岭乡苏维埃政府主席黄廷章说:“区府有个红军代表叫何启佐,我们不知道乡政府的工作怎么办,都听他指挥”。
红军代表凭借丰富的革命经验和坚定的革命信念,为印江县境内的政权建设指明方向,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印江县境内的革命政权在红军代表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积极践行各项革命政策,极大地改变了当地的社会面貌。
在土地革命方面,各乡苏维埃政府严格执行土地分配政策,深入调查土地占有情况,将地主豪绅的土地没收,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这一举措不仅使农民获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改善了生活条件,更激发了他们对革命的拥护和支持,许多农民主动加入红军或地方武装,为保卫革命果实而战。
在经济建设上,区、乡政权积极组织农民开展生产自救。
发动群众开垦荒地,兴修小型水利设施,提高农业产量。
同时,鼓励发展手工业,支持农民从事编织、木工等手工业生产,并协助建立小型合作社,促进物资交流和经济循环。
这些措施有效地缓解了根据地物资短缺的问题,增强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
在军事斗争方面,各乡的游击队和自卫队积极配合红军作战,承担起站岗放哨、传递情报、骚扰敌人等任务。
他们熟悉当地地形,与群众联系紧密,为红军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与敌人的多次战斗中,印江县的地方武装不断成长壮大,逐渐成为保卫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力量。
此外,革命政权还十分重视文化教育事业。
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利用庙宇、祠堂等场所开办学校,让贫苦家庭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
不仅教授文化知识,还传播革命思想,培养孩子们的革命意识和爱国情怀。
一些地方还组织了识字班,帮助成年人学习文化,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革命觉悟。
印江县境内的建政实践,是黔东特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黔东地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这些基层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黔东特区的革命成果,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的强大生命力。
尽管后来由于敌人的疯狂围剿,印江县境内的革命政权遭受了严重破坏,但它们所留下的革命精神和宝贵经验,成为了激励后人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革命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坚定信念和不懈奋斗。
喜欢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请大家收藏:()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