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杨光模的传奇人生(2/3)
仔细地扎好。
就这样,他为红军解决了船只的难题,为战斗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古历八月十五日,夜色如墨,红九师在游击队的密切支援下,趁着夜色将木船划出小河,在小河与乌江汇合处的沙坨渡口强渡乌江。
战士们悄无声息地靠近敌人,当距离足够近时,他们如雷霆般发起攻击。
敌军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顿时乱作一团。
在红军的猛烈进攻下,敌军败退,我军乘胜追击,成功第二次占领沿河县城。
这一战,有力地巩固和拓展了黔东根据地,而杨光模的名字,也在这片土地上被人们传颂。
坚守斗争:在烽火中砥砺前行
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
为了策应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两军团决定东进湖南,发动湘西攻势,同时重组黔东独立师,坚守黔东根据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红二、六军团主力从南腰界出发东征后,黔东独立师在特委书记兼政委段苏权、师长王光泽的率领下返回苏区,与特区保卫队、政府工作人员及各游击队共同抵御进犯之敌。
杨光模带领着天宫井游击队,编入沿河独立团,再次投身到保卫红色政权的神圣战斗中。
黔东独立师在沿河印山堡、袁家湾等地与敌激战后,川、黔两省敌军以数十倍的兵力从四面八方向苏区合围。
形势万分危急,仿佛一张巨大的黑色罗网,正逐渐向独立师收紧。
特委当机立断,决定独立师采取外线作战,向梵净山转移。
杨光模接到命令后,即刻随部队从瓦厂坝向印江沙子坡集结。
11月10日,独立师离开沙子坡,向梵净山进军。
梵净山,山势险峻,林深草密。
杨光模随独立师进入梵净山护国寺一带后,迅速投入备战。
他与战士们一起挖掘战壕,那坚硬的土地在他们的锄头下逐渐被翻开,一道道战壕在山间蜿蜒。
他们还构筑简易工事,砍伐树木截断主要道路,在各险要隘口堆积滚石,每一项工作都进行得紧张而有序。
同时,他还下山筹备给养,为部队的生存提供保障。
一天,师长王光泽组织一百人下山到昔土坝筹集给养。
当时红军战士报名者有九十三人,尚缺七人。
杨光模看到这一情况,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挑选了六名游击队员,带队出发。
队伍在夜色的掩护下,于半夜抵达昔土坝。
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家土豪的粮仓,开始装粮。
然而,就在这时,被敌人发觉了。
杨光模沉着冷静,他协助战士们装好粮食,自己最后才装了一袋约七八升的粮食。
在返回的途中,经过一条小河沟时,敌人追了上来。
黑暗中,一把马刀突然砍向杨光模的手臂,顿时鲜血直流。
他的手一松,粮食掉落。
但他没有丝毫退缩,不顾伤口的剧痛,拼命将粮食扛上肩,继续追赶队伍。
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无论如何,都要把粮食带回去,保障部队的生存。
到达部队驻地后,王师长亲自检查他的伤口,发现手臂上的伤口大口子连骨头都露了出来,赶忙让军医上药包扎。
看着杨光模坚毅的神情,王师长心中充满了敬佩。
后来,敌人进犯,独立师在苏家坡、交流塘、烂泥坳等地连续击溃敌人进攻。
敌军不甘失败,调集两千多人向护国寺合围。
而此时,独立师兵力仅五百多人,敌众我寡,形势十分严峻。
独立师退至钟灵寺设伏,经过一天激战,消灭敌军百余人,我军亦伤亡二十多人。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杨光模与团政委胡宏升并肩作战。
然而,不幸的是,政委中弹,脚部受伤。
杨光模毫不犹豫地背起政委,在山路上艰难地奔跑。
他的脚步沉重而坚定,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把政委背到安全的地方。
他背着政委跑了十多里山路,因政委伤势过重、流血过多,最终还是牺牲了。
杨光模悲痛欲绝,但他强忍着泪水,带着三位同志将政委掩埋后才离开。
独立师撤离梵净山,向湖南转移寻找主力红军。
途经江口、松桃、秀山境时,在松桃迓驾附近的石号坡,遭遇当地反动民团袭击。
混乱中,杨光模与部队失散。
但他凭借着机智和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