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红二·六军团会师纪念碑的建成(1/3)
1979年7月1日,盛夏的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中弥漫着炽热的气息,却丝毫掩盖不住印江木黄镇人民心中那股难以抑制的澎湃热情。
中共印江县委与印江县革委会精心筹备,在这片浸染着红色记忆的土地上,举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揭幕典礼大会,共同庆祝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胜利建成。
清晨,木黄镇的街道便热闹起来,人们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喜悦。
通往将军山的道路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仿佛每一个角落都在诉说着对红军先辈的敬仰与追思。
当大会开始的那一刻,整个木黄镇仿佛被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所笼罩,时光仿佛在这一刻回溯,将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当年红军会师时的豪迈场景,如同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在人们眼前徐徐展开。
回溯历史,时间拨回到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头,一声枪响,划破了黑暗的夜空,如同一道耀眼的闪电,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正式拉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壮丽大幕。
这声枪响,不仅是对反动统治的有力反抗,更向全中国、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人有勇气、有决心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不惜一切代价奋起抗争。
随后,贺龙、周逸群等一批坚定的革命者,肩负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怀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光辉榜样,毅然踏上了前往洪湖地区的征程。
洪湖地区地势复杂,湖泊纵横,这里的人民长期遭受封建势力和反动军阀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生活苦不堪言。
贺龙、周逸群等人深知,要在这里站稳脚跟,就必须与当地人民群众紧密相连。
他们深入乡村,走进百姓家中,倾听人民的疾苦,宣传革命思想,动员群众参与到革命斗争中来。
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与敌人展开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
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一次次化险为夷。
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开辟出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并创建了红二军团。
红二军团的诞生,如同一颗闪耀的红星,照亮了洪湖地区的天空,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给深受压迫的人民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无数热血青年纷纷响应号召,加入到红军队伍中来,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遭遇各种艰难险阻和严峻挑战。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严重危害,这股错误思潮如同汹涌的恶浪,无情地冲击着革命的航船,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破坏。
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红军在军事指挥上出现了严重失误,导致战斗连连失利,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不断缩小,红军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红二军团也在这股逆流中艰难前行,不得不进行缩编,改为红三军。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三军被迫从洪湖地区踏上了向川黔边界转移的艰辛征程。
这是一段充满艰难困苦的旅程,红三军将士们翻山越岭,穿越荒无人烟的地区,面临着饥饿、疾病和敌人的围追堵截。
但即便面对如此困境,在贺龙、关向应同志的坚定率领下,红三军将士们的革命信念坚如磐石。
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智慧,于1934年5月,成功挺进黔东,并建立起黔东特区。
黔东特区的建立,为红军提供了一个新的落脚点,这里山高林密,地势险要,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
红军在这里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土地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