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黔东人民积极参加红军游击队(2/3)
发亮。
原来,这是红军战士天天精心喂养的结果,战士们每天按时给牛喂食、饮水,像照顾自己的宝贝一样照顾着它。
地茶农民杜万年听说有军队来了,赶紧隐蔽,丢下一窝猪崽无人料理。
老杜满心以为这些猪崽非饿死不可,结果非但未死,还吃得圆滚滚的,活蹦乱跳。
这都是红军战士的“功劳”,他们细心地照顾着这些猪崽,让杜万年的担忧化为乌有。
木黄农民王文安的柴火被红军战士烘烤衣服烧掉了一部分,待他回来揭开锅盖一看,不禁惊呆了:锅里放有一堰米,还有一张纸条,大意是说米抵柴价,深表歉意。
纸条上的字迹工整,话语诚恳,饱含着红军对百姓的愧疚与尊重。
新业农民周永连家的粮食被红军吃了一些,他却在罐子里发现了几银元,这银元是红军对百姓的补偿,也是红军纪律的见证。
“啊,红军,你们真是我们穷人的军队!”无数群众发出了敬佩的心声,这心声汇聚成一股暖流,流淌在黔东大地。
红三军对于“赤贫”的温饱问题,更是倍加关心。
他们常常主动登门上户,把粮食、衣物送给穷人,给那些在贫困中挣扎的人们送去生活的希望。
关向应同志也亲自参与这项工作,他不辞辛劳,走街串巷,把温暖送到每一个贫困家庭。
对于个别暂时胆小怕事、不敢公开去分领地主浮财的“赤贫”,红三军还采取了晚上悄悄送达的办法,在夜幕的掩护下,把财物送到这些贫困百姓的家中,赢得了这些“干老官”(方言,指赤贫)的衷心爱戴。
一次,一位战士用被条统子装着一大包稻谷给毛寨农民任大和家送去。
任大和推辞说:“你们要打仗,没有粮食不行”。
红军战士以为他还有顾虑,忙耐心解释说:“老乡,你不要怕,这粮食本来就是你们自己的血汗,现在从土豪劣绅手里夺回来了,应该吃的”。
任大和只好感激地收下了,他的眼中满是感动的泪花。
还有一次,一位红军手里提着一只装满铜钱的长统袜子,走过任大和家门口,伸手抓了一把铜钱,点了点塞在任大和的手里,说道:“不要怕,这钱是分给你们的”。
看着红军战士离去的背影,任大和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这热泪是对红军的感激,也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凡红三军足迹所至,到处都刷写着保护工农、除暴安民的标语。
在兰克兴隆香树坪,当年红九师政治部写下的“红军是工人和农人的军队”“红军不拿工人农人一针一线”“红军是替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是为消灭地主阶级,土地还农民的军队”“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等标语,历经岁月的洗礼,至今还历历在目。
这些标语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百姓前行的道路。
在刀坝滚基坪一座龙门上,至今还隐约可见一条标语:“红军不拉夫,不筹饷、不要农民办招待”。
落款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九师政治部制”。
正因为如此,印江各族人民都把红军视为“救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无比热爱,进而踊跃参加红军,他们纷纷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为了国家的未来,与红军并肩作战。
红三军纪律严明,深得民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连国民党官吏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组织异常严密,命令贯彻,士卒强悍,官兵享受一律平等,纪律之佳,出人意外”,“所过专擒军政税收人员及区团豪富教士,而于贫苦农工,失业游民,则给资赠产”,“买卖公平,一般小商莫不大获其利。
其于宣传工作尤为注意,标语之多,满街满巷、门窗户壁、当无隙地,人心归附,如水下倾”。
“现就该党一切行动观之,大有赤化黔北之势”。
这是反动势力发出的绝望哀鸣,也是红三军伟大功绩的见证。
红三军进入印江后,很快就形成了“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可喜局面。
这种鱼水深情,在每一个故事中得以体现,在每一次互动中得以升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红军每次出征,各族人民总是热情高涨,送水送饭,主动为红军带路,帮军队运送物资,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着对红军的支持与拥护。
在沿河白石溪的一次战斗中,为了配合红军作战,印江县第一区(旧寨坝区)革命委员会主席、六十多岁的陈尚质同志,不顾自己年事已高,带领一支数十人的担架队,冒着枪林弹雨,扑向战场运送伤员。
每一次往返,都是一次生死考验,但陈尚质和担架队的成员们毫不畏惧,他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把伤员安全送回。
陈尚质的儿子陈正修,打听到白军企图包围红军的情况后,心急如焚,想方设法突围出去给红军报信,后不幸牺牲,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他用自己的热血,诠释了对红军的忠诚,对革命的信仰。
十多岁的陈正廷,不顾年小体弱,晚上在相距四十华里的崎岖山路上来回传递消息,山路崎岖难行,夜晚漆黑一片,但陈正廷没有丝毫退缩,他的坚持,使各地红军突围脱险,为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
红军初到印江,对地形不熟,当地农民便积极主动地为红军带路。
新业上寨农民吴远柔曾给红军带路到木黄,他熟悉每一条山路,每一个弯道,在他的带领下,红军顺利抵达目的地。
木黄冯汉清曾为红军带路从芙蓉坝到达秀山边界,他不辞辛劳,一路奔波,为红军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张家坝农民袁再甲、戴世光等人,也曾为黔东独立师带路上梵净山,他们的勇敢和奉献,让红军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每逢发现敌情,红军战士总是把群众的安危放在首位。
印江地处黔东边陲,山地复杂,岩洞繁多。
当时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逃乱”,或土匪藏匿抗拒我军,大都是躲在岩洞里,情况十分复杂,好人坏人一时难以分清。
为此,凡是发现岩洞里有人,红军决不贸然开枪。
而是首先展开宣传喊话:“穷人兄弟们不要怕,我们是打富济贫的红军,你们出来吧,我们保证你们的安全”。
温暖的话语,如同一束光,照亮了岩洞里人们恐惧的内心。
1934年9月下旬,罗南溪游击队配合红九师在木黄阳坝与黔敌李成章部作战,游击队员谭绍成臀部中弹负伤,红军代表易吉山不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