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杨光模的传奇人生(3/3)
,躲过了敌人的搜捕和盘查,于1934年底回到沿河。
此时的黔东苏区,正遭受敌人残酷的蹂躏。
天宫井的反动头目扬言要杀害杨光模。
他有家不能归,只好在山洞中躲藏。
那漫长的岁月里,山洞成为了他的栖身之所。
乡亲们劝他暂且外出躲避,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妻室儿女,逃到德江县泉口司的芦统溪。
在那里,他帮人做工、说春、做背脚,艰难地求生,这一躲,就是整整十三年。
迎接曙光: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1948年,革命的烽火燃遍全国,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摇摇欲坠。
杨光模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他知道,黎明的曙光即将到来。
终于,在这一年,他回到了家乡,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迎接新的曙光。
解放后,杨光模焕发出蓬勃的革命青春。
他担任村农会主席,带领乡亲们开展清匪反霸、土地改革等工作。
在清匪反霸的斗争中,无论白天黑夜,无论天晴下雨、刮风下雪,他都带着民兵四处追捕匪首杨通贤、余国州。
他们翻山越岭,不畏艰险,将敌人逼得无处藏身。
在他的努力下,最终这些匪首被解放军捉拿归案,为当地的百姓消除了心头大患。
在土地改革中,他耐心地向乡亲们解释政策,帮助他们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
看着乡亲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感到无比的欣慰。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杨光模先后担任初级社、高级社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
他一心扑在生产上,与社员们齐心协力,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他带领大家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
在他的带领下,农田的产量不断提高,社员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还精心保护和发展沿河“四宝”之一的桐棬经济林木。
他深知这些林木对于当地经济和生态的重要性,因此,他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措施,组织社员们进行种植和养护。
在他的努力下,桐棬经济林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成为了当地的一大特色产业。
由于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出席地、县先进生产者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获得表彰。
这些荣誉,是对他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他继续前进的动力。
三十多年来,杨光模不断以红军在黔东的英勇斗争事迹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青年和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他坐在教室的讲台上,或是站在操场的主席台上,用那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红军与苏区人民同生死、共命运,建立苏维埃政权直至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深情和坚定,激励着青年和学生们热爱党、热爱并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祖国。
同时,他始终身体力行,为群众做好事。
他看到村里的桥坏了,便组织大家一起搭桥修路;看到有患病的妇女无钱医治,他便四处奔走,为她们筹集医药费;看到小学生过河困难,他便亲自背他们过河。
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代表”“新雷锋”。
他还经常为群众调解民事纠纷,无论是邻里之间的争吵,还是家庭内部的矛盾,他都耐心倾听,公正调解。
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矛盾纠纷越来越少,邻里关系越来越和谐,为民族团结不懈努力、默默奉献。
然而,岁月不饶人,长期的劳累让杨光模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
1985年1月,他因劳累成疾,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当这个消息传来,乡亲们无不悲痛万分。
他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与这位战斗一生的老共产党员、乡苏维埃主席、红军老战士依依作别。
杨光模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他的一生,是为了革命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了人民幸福无私奉献的一生。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定的信仰,什么是伟大的担当。
他的故事,将永远被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喜欢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请大家收藏:()黔东苏维埃特区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