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盐毒复发(2/3)
稳固又透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为此,林羽制定了详细的施工计划,并严格按照标准执行每一步骤,哪怕累得浑身酸痛,也绝不放松。
随着高垄的建成,林羽开始了新一轮的种植工作,他的心中再次燃起了希望。
然而,仅仅依靠物理手段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他还需要验证这套系统是否能够有效地排出多余的盐分。
为此,林羽设计了一套简单而有效的“垄沟排水测试”,通过调整垄沟的坡度来观察水流速度和排水效果。
他用陶罐分批浇水,观察水流的路径和盐分晶体的冲刷情况。
经过多次试验,他惊喜地发现,当垄沟的坡度精确地达到30°时,排水效果最佳。
此时,水流既能迅速带走地表多余的盐分,又不会因为流速过快而导致宝贵的土壤流失,这是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林羽还进行了长时间的监测和记录。
每天早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山洞,他便会沿着垄沟逐一检查,测量水位的变化情况,并详细记录下相应的数值。
同时,他还密切关注着作物的生长状况,特别是那些位于排水沟附近的植株。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植物的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区域,叶片变得更加翠绿欲滴,根系也更加发达强壮,如同在向林羽诉说着它们在盐毒威胁下重获新生的喜悦。
除了技术层面的改进外,林羽还在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来优化整个生态系统,让这个微型的农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例如,在处理排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时,他发现这些水中仍然含有一定量的营养成分,虽然带有盐分,但并非完全无用。
于是,林羽尝试将这些废水用于浇灌一些耐盐性更强的植物,如之前种植成功的灰叶草。
结果证明,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实现了最大化的利用,还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的资源利用率,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其价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这个过程中,林羽逐渐意识到,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仅仅依靠局部改进是远远不够的。
他还需要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出发,考虑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循环农业模式。
比如,在处理作物残余时,他不再简单地将其丢弃,而是通过堆肥的方式转化为有机肥料,重新用于改良土壤,形成养分闭环。
此外,林羽还尝试引入蚯蚓等有益生物,这些“土壤工程师”能够帮助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质,促进养分的循环利用,进一步改善土壤的健康状况。
随着工作的深入,林羽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建立在无数次失败的基础之上,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血汗与智慧。
正如他在岩壁上刻下的那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一样,每一道划痕都代表着一次艰难的尝试、一次痛苦的突破。
尽管前方的道路依旧充满不确定性,挑战重重,但他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努力,总有一天能够在这片废墟之上,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绿色家园,一个真正能够让他安身立命、繁衍生息的希望之地。
然而,就在林羽沉浸于阶段性成功的喜悦之中时,一个新的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