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湿度绞刑(3/3)
观察金属片表面凝结水珠的速度和程度。
通过反复试验和对比,他发现棚内的湿度果然得到了显着控制。
他估算,夜间的湿度已经从之前的90%以上,稳定下降到了65%左右。
这个数值,对于大部分作物来说,已经是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
幼苗的腐烂速度明显减缓,新的叶片也开始健康地生长出来。
这次成功,让林羽深刻体会到,末世的生存,不仅仅是力量和勇气的比拼,更是智慧和耐心的较量。
每一次解决问题,都像是一场与自然的博弈,需要细致的观察、严谨的分析和不懈的尝试。
他将这次关于“湿度绞刑”的经验,以及碎石吸潮和棚顶开孔的技术,都详细地记录在了“耻辱墙”上。
他甚至在记录旁边画了一个简易的图示,标明了开孔的大小和碎石的铺设方式,让这份经验更加直观和实用。
随着湿度问题的解决,山洞试验田的生态系统变得更加稳定和完善。
作物的生长速度进一步加快,产量也得到了可观的提升。
林羽甚至尝试种植了一些对湿度更为敏感的作物,比如一些小型浆果类植物,它们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下,也开始逐渐结出果实。
这些小小的成功,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林羽在这片废土上的孤独求生之路。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放松警惕。
他清楚地认识到,虽然湿度问题暂时得到了缓解,但这种方法并非完美无缺。
碎石的吸潮能力是有限的,需要定期更换或干燥;塑料布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老化破损。
他必须找到一种更加长久、更加可持续的湿度控制方案。
他开始思考,除了物理吸附,是否能利用植物自身的蒸腾作用来调节湿度?或者,是否存在某种天然的吸湿材料,能够大规模地应用于山洞内?这些新的问题,如同种子般,在他的心中悄然种下,等待着未来的探索和解答。
他开始尝试在试验田边缘种植一些具有强大吸湿能力的植物,比如某些苔藓类植物。
虽然这些植物本身不具备食用价值,但如果它们能够有效降低湿度,那么它们的价值将是不可估量的。
他还留意着山洞深处是否有天然的通风口,或者能否通过人工改造,利用气压差形成空气对流,从而实现自然通风和除湿。
林羽深知,末世的生存挑战是无止境的。
每一个看似解决的问题,都可能引出更深层次的矛盾。
他不能停下探索的脚步,更不能被眼前的微小成就所迷惑。
他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断学习,不断适应,不断进化。
而那面记录着他所有失败与成功的“败者之碑”,将永远是他最忠实的伙伴,是他在这条孤独求生之路上的指引明灯。
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充满了未知与危险,但只要他心中有希望,手中握着智慧,他就能在这片废墟之上,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喜欢末世种田录请大家收藏:()末世种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