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菌链求生(2/3)
。
它们无法忍受盐分的刺激,正在拼命地逃离这个对它们而言致命的环境。
看着那些拼命挣扎,最终干瘪死去的蚯蚓,林羽感到一阵沮丧。
他意识到,任何生态系统都是环环相扣的,一个环节的改变,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链条。
蚯蚓的失败,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生物分解”的策略。
他不能强行让不适应环境的生物来工作,他需要找到一种能够适应山洞内微盐环境的替代者。
他再次回到“耻辱墙”前,在“土壤改良”和“生物分解”的分类下,添加了新的记录:“引入蚯蚓——被盐分逼逃”。
他知道,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而“耻辱墙”就是他最好的老师。
他开始回忆末世前接触过的其他土壤生物,那些生活在潮湿、甚至有些贫瘠环境中的小家伙。
突然,他的目光被墙壁上,关于潮湿和霉菌的记录所吸引。
潮湿,这让他想起了在末世前,那些常在阴暗潮湿环境中出现的“潮虫”,或者叫“千足虫”、“鼠妇”。
它们通常生活在腐烂的木头下、石缝中,以腐烂的植物残骸为食。
更重要的是,它们似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甚至能忍受一些不利的环境。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林羽再次走出山洞,沿着洞穴边缘那些阴暗潮湿的石缝和腐朽的树桩,仔细寻找。
没过多久,他便发现了一些灰褐色、身体呈椭圆形、背部多节、遇到危险会蜷缩成一团的小虫子——正是千足虫!这些小家伙对盐分的耐受力似乎远超蚯蚓。
他小心翼翼地捕捉了数百只千足虫,将它们带回山洞。
回到试验田后,林羽将这些千足虫小心翼翼地放养在土壤中。
他观察着它们在泥土中爬行,钻进腐烂的落叶和植物残骸中。
这一次,他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耐心观察。
几天过去了,千足虫并没有出现像蚯蚓那样的挣扎和逃离迹象,它们似乎很适应这里的环境,开始在土壤中活跃起来,啃食着那些腐烂的植物残骸。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羽欣喜若狂。
他知道自己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这些千足虫,虽然不如蚯蚓那样被广泛认为是“土壤工程师”,但它们在分解有机质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开始系统地研究千足虫的生活习性,为它们提供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他定期向试验田补充腐烂的树叶和植物残骸,作为千足虫的食物来源,并确保土壤保持一定的湿度,但又不能过湿,以免再次引发霉菌问题。
随着千足虫群落的建立,林羽发现土壤的状况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
原本板结的土壤变得更加疏松,透气性更好。
最重要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分解速度明显加快,那些残留的植物残骸被迅速地分解。
而作为分解的产物,千足虫的排泄物也开始累积。
林羽仔细观察这些排泄物,它们呈细小的颗粒状,颜色较深。
他灵光一闪,末世前他曾了解到,某些真菌能够分解腐殖质,并将养分释放到土壤中,供植物吸收。
而千足虫的排泄物,富含有机质,正是真菌生长的绝佳温床!这让他看到了一个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