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荧光假象(3/3)
作物全天候都能获得稳定的光照。
他还尝试将废弃的荧光棒进行拆解,研究其内部的发光物质,希望能找到重新激活或延长发光时间的方法,虽然目前尚未成功,但他相信,只要不断探索,总会找到出路。
随着荧光陶罐灯的成功应用,山洞内的作物生长速度明显加快,产量也得到了显着提升。
原本只有零星收获的试验田,如今已经能为林羽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
新鲜的蔬菜和草药,极大地改善了他的饮食结构,也让他身体状况变得更好,精力更加充沛。
每当他看到那些在荧光下闪耀着生命光泽的作物时,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深深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这不仅仅是食物,更是他在末世中生存的希望和力量。
然而,林羽并未因此而自满。
他清楚地认识到,荧光棒这种资源,在废墟中虽然暂时还能找到一些,但终究是有限的。
它们的化学发光原理决定了其不可持续性,总有一天会耗尽。
他必须尽快找到一种更加可持续、更环保、更高效的光源替代方案。
这个问题就像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他不能停止探索的脚步。
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未来,思考如何在资源匮乏的末世中,建立起一套真正能够循环永续的生态系统。
他开始尝试利用一些天然材料来增强光线的反射效率。
他在山洞的墙壁上,靠近试验田的区域,涂抹了一种用白色矿石粉末和动物油脂混合而成的涂料。
这种涂料在荧光灯的照射下,能够反射更多的光线,使整个试验田的光照环境更加均匀明亮。
他还尝试利用水面反射光线,在试验田旁设置了一些装满水的容器,但效果并不明显,反而增加了湿气。
除了对光源的探索,林羽也开始更深入地研究植物的光合作用机制。
他意识到,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有些植物在强光下生长旺盛,有些则更喜欢柔和的散射光。
他开始根据每种作物的特性,调整荧光陶罐灯的摆放位置和光照强度,甚至尝试培育一些对光照要求较低的变异作物品种。
他将这些研究心得,也详细地记录在“耻辱墙”的背面,那里逐渐成为了他的“智慧墙”。
林羽的思维也从单纯的生存,开始向更宏观的层面延伸。
他思考着山洞外的世界。
那些在废墟中偶然发现的关于末世前科技文明的残片,那些古老书籍中关于电能、太阳能的记载,都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他知道,如果能掌握这些知识,或许就能找到真正的、可持续的光源,彻底摆脱对有限资源的依赖。
他开始在每次外出搜寻物资时,更加留意那些可能与能源、科技相关的物品,哪怕只是一块残破的电路板,一个生锈的电池,他都会小心翼翼地带回山洞,进行研究。
他知道,这条路漫长而充满未知。
在末世中,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新的挑战。
但林羽的心中始终燃着一团火,那是对生存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他坚信,只要不断探索,不断学习,总有一天,他能够在这片废墟之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真正的奇迹。
而那面记录着失败与成功的“败者之碑”,将永远是他的指引,提醒他从何而来,又要去向何方。
喜欢末世种田录请大家收藏:()末世种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