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木材防腐者,处理木材延长保质期(2/3)
抹,适合处理细小构件。
提取时需用锋利的燧石刀斜切树皮,深度控制在0.5厘米,过深会伤及木质部,过浅则汁液渗出缓慢。
马龙用贝壳制成漏斗状容器,底部钻细孔过滤杂质,阿灰则负责驱赶聚集的沙蟹,狗爪子在泥地上划出深痕,惊起一群躲在根须间的弹涂鱼。
经过反复试验,形成了标准化的处理流程:先用海水冲洗木材表面霉斑,在阳光下晾晒1小时使表层微干;再用捣碎的海藻纤维蘸取汁液,均匀涂抹木材表面,厚度约0.1毫米;然后掌心贴住涂抹区域,集中意念引导能量,直至纹路发烫、木材发出"滋滋"声;最后在自然风干时,每隔15分钟用湿海绵擦拭表面,促进结晶层形成。
阿灰在这一环节充当"质量监督员",每当能量传导不均匀导致木材局部变色时,狗儿就会用爪子轻拍该区域,发出短促的吠叫。
有次马龙因疲劳走神,一块处理中的木板出现裂痕,阿灰立刻咬住他的裤腿往红树林拖,直到找到更粗壮的气生根才停下。
为了验证时效与环境适应性,马龙设计了多组对照实验:未处理的椰子木浸泡海水中12小时后出现霉点,24小时腐朽;而经处理的椰子木浸泡48小时仍保持干燥,表面形成蜡质层。
未处理的红树林木埋入潮湿沙土中3天发霉,而处理后的木材埋入7天仅轻微变色。
最意外的发现是,经能力处理的木材在接触阿灰的唾液时,结晶层会变得更有弹性。
某次狗儿不小心在处理中的木板上留下牙印,唾液渗入处的木质纤维竟自动愈合,形成光滑的凹陷,如同被精细打磨过。
在营地东侧的灌木丛中,藏匿着初到荒岛时尝试制作的木筏残骸。
海水和霉菌已将大部分木板侵蚀成蜂窝状,唯有当年用红树林木材制作的龙骨还残留韧性。
马龙用燧石刀敲击龙骨,发出沉闷的"笃笃"声,断面渗出少量黏液,证明内部纤维尚未完全坏死。
拆解工作异常艰难,锈蚀的藤条与腐朽的木板粘连在一起,每拉动一根横梁都伴随着木屑纷飞。
阿灰叼来浸泡过海水的海藻,敷在粘连处使其软化,狗儿的鼻子被霉菌呛得直打喷嚏,却仍坚持用前爪扒开堆积的落叶。
当第七根腐烂的木板被拆下时,一只藏在缝隙里的椰子蟹突然窜出,阿灰眼疾手快地按住它,蟹钳在防腐处理的龙骨上只留下白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木材再生处理需要耐心与技巧:首先用燧石刀呈45度角刮削木材表面,每刮去1毫米腐层,就用海水冲洗一次;再将浓缩的红树林汁液装入贝壳喷壶,距离木材10厘米均匀喷洒;然后掌心贴住木材纵向纹路,从根部向梢部缓慢移动,深绿色纹路随动作亮起,木材内部发出细微的"咔嚓"声,那是纤维重组的声音;最后在木材应力集中处嵌入用能力处理过的竹钉,钉帽用汁液与松脂混合密封。
阿灰发明了独特的"加温辅助法",趴在处理中的木板上利用体温加速汁液渗透。
某次一块弯曲的木板在重塑时出现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