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肩挑重担(2/3)
希望。
二儿子王文俭一天学都没上,年纪尚小,便跟着生产队里的人放牛、放猪。
他整日穿梭在田野间,与牲畜为伴,那小小的身影在广阔的天地间显得如此渺小却又如此坚定。
久而久之,他成了村里出了名的“老社员”。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良母亲那敏锐的目光再次捕捉到了孩子未来的方向。
她意识到,孩子不能一辈子都干这些粗活,必须学门手艺,才有出息。
恰在此时,小姑父要闯关东去吉林敦化县做铁匠活,我娘听闻后,毫不犹豫地找到小姑父。
她的眼中满是期待,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困难,看到孩子美好的未来:“他姑父,你看文俭这孩子,虽说没文化,但吃苦耐劳。
你带他去学打铁吧,将来也能有一技傍身。
”小姑父面露难色,犹豫着说:“这一路山高水远,路途艰辛,孩子能受得了吗?”
我的娘斩钉截铁地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相信他能行!”她的话语,如同钢铁般坚硬,不容置疑。
于是,王文俭背上行囊,跟着小姑父踏上了闯关东的征程。
看着孩子离去的背影,我的娘心中五味杂陈,既有对孩子远行的担忧,又有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她知道,这是孩子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家庭改变命运的一次契机。
三儿子王文持初中毕业后,我的娘又开始为他的未来谋划。
她找到生产队长,提出想让孩子跟着队里的人出去干副业的想法。
队长疑惑地看着她,眼中满是不解,问道:“外面的世界复杂多变,你就放心让孩子去?”
我的娘目光坚定,反问:“不让孩子出去闯荡,难道要让他一辈子窝在这小村庄里,碌碌无为?”她的话语,如同利剑般,刺破了队长心中的疑虑,也展现出她对孩子成长的高瞻远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娘的坚持下,王文持顺利跟着队里外出干副业。
后来,县化肥厂建厂招人,这一消息如同黑暗中的一丝曙光,照亮了我娘的眼睛。
她四处托人打听消息,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始了艰难的找人托关系之路。
她找到了村里一位在镇上有些门路的长辈,眼中含着泪水,声音略带颤抖地说:“叔,您看我们家这情况,孩子他爸走得早,留下我们孤儿寡母的。
文持这孩子有上进心,就盼着能有个好出路。
您要是能帮上忙,我们一家老小都感激您一辈子。
”她的真诚和对孩子的深切期望,打动了这位长辈。
长辈叹了口气,说:“行吧,我去试试,看能不能帮这孩子一把。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奔波、求情后,终于,王持成功被送进了化肥厂。
当王持穿上工作服,成为一名工人的那一刻,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无比灿烂。
她知道,孩子的人生从此有了新的转机,家庭也迎来了新的希望。
四儿子王文家初中毕业后,我的娘让他在家下小海,捉鱼、虾、蟹,挖蛤蜊、海螺。
五冬六夏,无论严寒酷暑,王文家都穿梭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