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娘的牵挂 (上)(1/3)
屋檐下的雨滴敲打着青瓦,像娘数不尽的叹息,又似时光老人的絮语,在诉说着生活的不易。
在那个清贫的年代,我们兄弟姐妹如同风中的蒲公英,各自飘零在生活的浪潮里。
娘的眼角皱纹里,藏着对生活的无奈与不甘。
她在煤油灯下缝补衣物时,总爱念叨:“这辈子穷怕了,不能让孩子们再走我的老路。
”那跳动的火苗,映照着她布满沧桑的脸庞,也照亮了她眼中的期盼。
那些年,她的目光常常望向远方,仿佛能穿透千山万水,看到孩子们在外奔波的模样。
她把所有的牵挂都织进了我们的衣衫,把所有的期盼都融进了每一顿粗茶淡饭。
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她深深的爱;每一粒米每一口菜,都寄托着她美好的愿望。
三哥在化肥厂的日子,被刺鼻的气味填满。
那些氨气、硫化氢混合着各种不知名的化学雾气,像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整个车间。
三哥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单调的工作,青春就在这弥漫的雾气中悄然流逝。
他每次回家,身上那股洗都洗不掉的怪味,让娘忍不住红了眼眶:“三儿,在厂里要照顾好自己,不行咱就换个活计。
”三哥总是笑着安慰:“娘,没事,我年轻,扛得住。
”可娘知道,这笑容背后藏着多少艰辛。
北风卷着枯叶掠过斑驳的土墙,娘站在屋檐下,望着家里空荡荡的房间,檐角冰棱坠落的脆响,像极了她碎裂又拼凑的心。
80年代的乡村,婚姻是命运的渡口,而她决心做孩子们最坚实的摆渡人。
鸡叫头遍时,娘已裹紧褪色蓝布头巾出门。
晨霜在她脚下咯吱作响,仿佛是大地在诉说生活的艰辛。
她挎着装满土鸡蛋的竹篮,挨家挨户敲响邻村的门。
那些日子,她的身影穿梭在阡陌纵横的小路上,像一只不知疲倦的候鸟,寻觅着属于儿子的幸福。
“张婶,您帮着留意留意,我家老三踏实能干......”她的话语里满是恳切,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儿子的期盼。
竹篮里的鸡蛋渐渐少了,换来的是媒人若有若无的承诺,那些话语如同春日的柳絮,轻飘飘地落在她心里,却又沉甸甸的。
托媒人的过程,充满了无奈与希望。
她常常在深夜里,坐在煤油灯下,仔细盘算着该给哪位媒人送些心意。
那跳动的火苗,映照着她布满皱纹的脸庞,也照亮了她眼中的执着。
有时,为了能让媒人多上上心,她会把家里舍不得吃的腌制的咸鱼拿出来,小心翼翼地包好,第二天一早便送去。
她知道,在这个靠人情维系的社会里,只有用心才能换来真心。
终于,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