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1/3)
一连两天开县级领导联席会,也就没时间找朱克俭。
他想李大坤也是五十来岁的人了,该懂得怎么处理同事关系,不会神里神经去老朱那里显示他同县委副书记的关系的。
他这么侥幸地想想,也就不急于找朱克俭了。
四家领导,加上顾问、调研员坐在一起足有五十多人,还有列席的有关县直单位负责人,满满塞了一屋子。
主要研究明年的经济工作,重点是几个大项目。
发言起来,谁都认为自己要说几句,不然显得没水平。
可一个事儿说来说去就是那么个理儿,所以后面发言的都只是把别人说过的话再重复一遍。
周书记和向县长都显得很有耐心。
个别同志说没有什么新的意见了,算了吧。
但周书记还是要人家说说:“说说吧,说说吧,大家都说说。
”似乎发言是一种政治待遇。
关隐达对这一套早不陌生了,别的县差不多也是这种情形。
只是他一直不喜欢这种作风。
他发言干脆,说:“我刚来黎南,还没进入情况,谈不出具体意见。
只讲三句话:第一,听从县委和周书记的安排;第二,一定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第三,请大家今后支持我的工作。
”
大家意见最集中的是刘先生投资城北大桥的事。
县城往北是去地区和省里的路,可隔着一条河,很不方便。
河也不大,但河谷很宽。
丰水季就靠摆汽车轮渡,枯水季就把轮渡往中间横着,成了便桥。
那地方一年到头天天堵车,是县里领导嘴上念了多年的交通瓶颈,就是没钱修。
这回主要是刘先生投资,省里和县里配套一些。
修成之后,刘先生经营三十年,收回投资之后,再交给县里管理。
关隐达不了解刘先生的信誉到底如何。
这是一个好项目,只要刘先生真正投钱来,也没太多麻烦。
但还是有些领导想不通,说这桥修好之后由刘先生来管三十年,合适吗?
周书记发话了,说:“我也不讲什么大道理给你们听。
我只知道这桥修好之后,他刘先生就是天大的本事,也搬不到香港去。
就是他有本事把这桥搬到香港去了,九七年之后还是中国的哩。
”
此事非同小可,需成立一个县领导挂帅的指挥部。
王副县长分管着交通,会议决定由他任指挥部指挥长。
王永坦也不说什么,只说:“这事我躲也躲不了的,我就干吧。
”
关隐达家里有些弄清场了,天天晚上就有人来坐了。
多是政法部门的负责人。
来的人又多少带着些礼品,关隐达说什么都不收。
他从那年开始走下坡路起,就坚持一条,绝对不贪不占。
心想自己任何事都没有就开始倒霉了,要是再让人抓了什么把柄不就更要倒霉?但是也注意把拒礼的方法搞得艺术一点,不伤人家的面子。
这一点他是有教训的。
刚倒霉那年,他有回下到一个乡里检查工作,乡里备办了一桌丰盛的饭菜招待他。
他本来心情就不好,又不想人家日后说他大吃大喝,就把那位乡党委书记批评了一顿,就是不肯吃那顿饭,自己带着司机到外面馆子里吃了碗面条。
那位乡党委书记偏又不是好惹的,过后到处臭他,说他假正经,还无中生有说他怎么怎么的。
弄得他后来到基层去时常捞不到饭吃,走到哪里都灰溜溜的。
在县级领导中,就有人把这事当做笑话背后宣扬。
地委就认为他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