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3/3)
此乃邦本之基;阐发商货流通以兴市肆,此乃经济之要;论及粮运安民以固国本,此乃社稷之重,可谓洞见枢机。
至若陈说弊端,直指漕官贪墨蠹政、运河淤塞阻运、漕丁困于苛役三端,皆切中时弊,剀切有力。
其革新之策尤为可嘉:首议整饬漕运吏治,设专司纠察,严贪墨之刑,以清本源;次言疏浚会通河、潞河诸段,定岁修之制,以畅漕道;再请酌增漕丁廪给,免其杂徭,以固人力。
三策环环相扣,既谋当下漕运畅通,复虑百年国计民生,深合治体。
朕披览再三,深为嘉许。
该举子才识卓异,足堪大任,实乃国家祥瑞。
兹依殿试名次,钦定谢渊为二甲第一名进士。
着即参加朝考,授翰林院编修(注:明清二甲进士需经朝考选拔庶吉士或授编修、检讨等职,“编修”为二甲进士常见翰林官职)。
翰林院为储相之地,望尔恪守臣节,精研治道,以经纬之才佐理天下,上副朕求贤若渴之意,下副生民仰望之诚。
尔其懋哉,毋负殊恩!钦此。
谢渊的身影被拉得很长,恰似初升的朝阳,充满希望与力量。
然而,他没有注意到,在角落里,太师王崇年与几位大臣交换了一下眼神,那眼神中,充满了阴鸷与杀意。
一场针对他的阴谋,正在悄然酝酿。
殿试结束后,谢渊走出皇宫,望着广阔的天空,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起父亲的教诲,想起那些在漕运弊政下受苦的百姓,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而此时,在皇宫的另一处,太师王崇年正与工部尚书李谦等人密谋:“此子留不得,若让他在朝堂站稳脚跟,我们的财路就断了。
得想个办法,让他永无翻身之日……”
夜幕降临,吴都灯火初上,看似平静的城市下,却隐藏着无数的暗流。
谢渊回到家中,将殿试之事告知父母。
父亲谢承宗欣慰地看着儿子,眼中既有骄傲,也有担忧:“渊儿,你今日在朝堂上锋芒毕露,固然是好事,但也要切记,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今后的路,只会更加艰难。
”
谢渊握紧拳头:“父亲放心,孩儿早已做好准备。
若因害怕权贵而退缩,又怎能对得起那些受苦的百姓?”母亲柳氏则默默为他添了件衣服,眼中满是心疼与牵挂。
这一夜,谢渊辗转难眠,他望着窗外的明月,心中思绪万千。
他知道,自己的科举之路,只是一个开始。
在未来的朝堂生涯中,他将面临更多的挑战与危险。
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的心中,始终有一团火,那是对正义的追求,对百姓的责任。
正如诗句所说“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他愿做那乘风而起的大鹏,哪怕有一天面临惊涛骇浪,也绝不退缩。
片尾
永熙元年的这场殿试,让谢渊声名鹊起,也将他推向了朝堂斗争的漩涡中心。
他以惊人的才华和无畏的勇气,在金銮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等待他的,并非一帆风顺的仕途。
太师王崇年等人的阴谋,如同一张巨大的网,正慢慢向他笼罩过来。
而在另一边,皇子萧栎听闻谢渊的事迹后,对这位少年英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未来,谢渊将如何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中立足?他与萧栎又会有怎样的交集?一场关乎权力、正义与生死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玄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