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2/3)
磨内在的。
但燕鸥向来觉得这种事情可以理解----其实在当今快节奏氛围里,纯艺术已经越来越与大众脱节,变成了一个只有小圈子里人才会耐心欣赏把玩的东西。
这并不能怪大众不懂欣赏、心气浮躁,只是生活节奏加快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绝大多数精力都用在应付生活上,像他们这样还有时间、有金钱、有精力充实精神生活的人,不应当有种高高在上的傲气,更多应该是对所以能拥有的一切报以感恩。
所以每次燕鸥来到这里的心情,都是无比虔诚的。
素日里到哪都不忘拍照的燕鸥,一到美术馆这样的打卡胜地,反而把镜头收了起来。
季南风说,这家美术馆里有一万多件藏品,光是一件件去欣赏,去了解,去倾听它们背后的故事,就要花上好久好久,又哪有时间去拍照呢?
季南风牵着他的手,和他一起从门前的第一个藏品开始看起,燕鸥还是下意识去看作品简介,但是目光锁定的时候,才想起自己已经看不懂字了。
季南风刚想读给他听,却被他轻声拦住了:“老婆,让我试试自己看,我讲给你听好不好?”
季南风也愣了愣,笑道:“那我也先不看。
”
说来也奇怪,也许是走上商业创作的时候,他们就养成了这样一种不好的习惯,接触一件艺术品,下意识就要先从它的创作背景、作品简介入手,似乎有这些文字的辅佐,才能理解作品本身。
现在看来,这也是一种快餐化、功利性的欣赏,他们常常脱离了艺术品本身最直观的价值,而是先用背后的“意义”和“故事”去快速肯定一件作品的“艺术性”,再去选择性地肯定画作中被文字涵盖的地方。
可直到这时候,他们才想起来,一幅画的本身,就是一幅“画”,最重要的就是直观的画面,任何一种从其他方面抬高作品价值的行文,从纯艺术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买椟还珠的行为。
带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心理,两个人慢慢地从他们感兴趣的作品入手----有的作品很直白简单,他们很容易就能理解画作背后表达的情感,有的作品更倾向于抽象,即便是习惯了艺术熏陶的两个人,在没有任何指引的前提下,理解的和原作想表达的也都是千差万别。
他们还很客观地去评价画作的创作本身,有时候大胆批评完了之后,发现作者是业内很知名的大手,两个人都下意识胆战心惊地倒吸一口凉气,再对视一眼,又觉得这种不敢声张的不谋而合,很默契,又很有意义。
“这只能证明,再大的画家,也会遇到欣赏不来的观众。
”季南风委婉地为作者挽尊。
“不怪我们不懂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