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序文(2/3)
的最痛,他却不得不承受别人在他心灵的伤口上撒盐的痛苦。
读者了解他只能透过他的作品和媒体对他的报道,由于曾经共同工作的经历,我认识的却是一个全面的有血有肉的并且才华横溢的顾怀远。
当年贾朝轩在中央党校青干班学习,怀远就住在东州市驻京办为贾朝轩做作业,青干班一共一百六十八位正厅级干部,来自四面八方,怀远为贾朝轩做的全部作业的成绩都是全班第一,其才华可见一斑。
应该说顾怀远是靠自己的实力悄然走红的,他靠的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勤奋,而不是炒作,更没有借助于影视。
是读者发现了他,是顾怀远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全了他。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顾怀远的创造与勤奋,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他勇于创新的创作精神。
有一次,《名人周刊》的记者找到我,希望通过我能联系上顾怀远,对他进行专访。
这位记者姓石,名山,我知道《名人周刊》是个颇具影响力的大刊物,这么有影响力的刊物要专访怀远,我从心里为他高兴,便亲自带石山去东州见怀远。
专访期间,我一直在场,怀远一开口就问:“小石,你是采访作家,还是采访秘书?”石山笑嘻嘻地说:“当然是采访作家,要是采访秘书,我干吗要跑到东州来,在北京直接采访丁主任好了,他曾经是肖鸿林的贴身秘书。
”顾怀远谑而不虐地说:“如今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都是企业,企业要生存下去,难免要找噱头,为的是扩大发行量。
不瞒你说,我最近一直被媒体当做贪官秘书报道,我再不加点小心,连秘书两个字怕是都要拿掉了。
”石山一本正经地说:“顾老师,《名人周刊》是以诚信为本的大刊物,我这次奉领导的指示来采访你,完全是被一个作家的作品所感动而来的。
”顾怀远这才如释重负地谈起了文学。
我对文学知之不多,听怀远侃侃而谈了一下午,我才明白原来小说并不是讲故事,而是怎么讲故事的艺术。
顾怀远一再强调他的小说不是创作,而是创造。
他说,长篇小说那种传统的大记叙文式的创作方法已经被用滥了,那种靠写大故事的传统小说其创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以往长篇小说不高明的抄袭。
顾怀远介绍了他全部作品的创造,他强调我不仅不模仿和重复别人,也不模仿和重复自己。
说句心里话,顾怀远的创作理念让我耳目一新。
晚上,我请怀远和石山吃饭。
席间,石山向顾怀远诉苦说:“顾老师,我现在三十二岁了,一没房子,二没车,对象搞了五六年了,就是没钱结婚。
我们《名人周刊》北京记者站的站长,不仅在四环以内买了近两百平米的公寓,还开了一辆华晨宝马,去年结婚办得既风光又体面,顾老师,您是经过风雨的人,你给我出出主意,我怎么才能把我们站长挤走,取而代之呢?”顾怀远一听为难地看了我一眼,我知道他已经离开官场多年了,回答这种问题驻京办主任最有发言权,于是我接过话茬大侃了一番,听得石山一副顿开茅塞的表情,感激得连连敬我们酒。
没想到,我的这番话却给顾怀远带来了大麻烦,一个星期后,新一期《名人周刊》上市了,我买了一本一看,石山当时用人格承诺的标题《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