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华书柜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碧血剑武功排名> 袁崇焕评传

袁崇焕评传(2/3)

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他们三个是文官,幸亏碰巧有用兵的才能。

    本来明末皇帝的运气不坏,做八股文考中进士的文人之中居然出现了三个军事专家。

    然而文官会带兵,那就是危险人物。

    明朝皇帝罢斥了其中一个,杀死了另外两个。

     别的奉命统兵抗清的八股文专家们可就没有军事才能了。

    杨镐,万历八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王化贞,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指挥大军,全军覆没。

     袁崇焕是在这样的政治、经济、军事背景之下,去应付辽东艰巨的局面。

    当然,更艰巨的,是应付北京朝廷中的局面。

     背后是昏愦胡涂的皇帝、屈杀忠良的权奸、嫉功妒能的言官;手下是一批饥饿羸弱的兵卒和马匹,将官不全,兵器残缺,领不到粮,领不到饷,所面对的敌人,却是自成吉思汗以来,四百多年中全世界从未出现过的军事天才努尔哈赤。

    这个用兵如神的统帅,传下了严密的军事制度和纪律,使得他手下那批战士,此后两百年间在全世界所向无敌。

    铁骑奔驰于北埵大漠、南疆高原、扩土万里,的的确确是威行绝域,震慑四邻。

     努尔哈赤以祖宗遗下的十三副甲胄起家,带领了数百名族人东征西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大帝国(元朝的蒙古帝国横跨欧亚,不能说中华帝国的领土竟有这么大。

    蒙古大帝国的中国部分,远比清朝的疆域为小)。

    清朝的疆域比汉朝、唐朝全盛时代都大得多,宋明两朝更不能与之相比。

    当时外蒙古、朝鲜、越南、琉球、今日苏联东部的大片土地都是中国的领土或属地。

    清朝全盛时期的领土,比现在的中国大得多了。

     满洲战士后来打败了俄罗斯帝国的骑兵,打败了尼泊尔的啹喀兵,打败了蒙古兵,打败了朝鲜兵,打败了越南兵,间接打败荷兰兵(郑成功先打败荷兰兵,攻占台湾,满洲兵再打败郑成功的孙子),在十七世纪、十八世纪的两百年中,无敌于天下。

     至于当时和明帝国交战,已接连三次杀得明军全军覆没,每一个战役都是以少胜多。

    努尔哈赤兴兵以来,迄此时为止,百战百胜,从未吃过一个败仗。

     努尔哈赤幼时在明朝大将李成梁家中为奴,识得汉语汉文,喜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

    他的智略一部分是天生,一部分当是从这两部小说中得来的。

     努尔哈赤自己固然智勇双全,他还有一大批精明骁勇的子侄①,剽悍凶猛的将领,部勒严整的战士。

     当时有一句谚语说:&ldquo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

    &rdquo因为女真人熟习弓马,强悍善战,汉人向来不是他们的敌手。

    这时女真精兵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已有六万之众了。

     袁崇焕所面对的是这样了不起的大敌,而他却是个书生。

    他会做诗,字写得很好,文章有气势②,既然中了进士,八股文当然也做得不错,诗云子曰背得很熟。

    相信他不会射箭,宁远第二次大战时,他自称只是在城头大声呐喊③。

     努尔哈赤与袁崇焕正面交锋之时,满清的兵势正处于巅峰状态,而明朝的政治与军事也正处于腐败绝顶的状态。

     以这样一个文弱书生,在这样不利的局面之下,而去和一个纵横无敌的大英雄对抗,居然把努尔哈赤打死了,打三场大战,胜了三场,袁崇焕的英雄气概,在整个人类历史中都是十分罕有的。

     『①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个个是有名的勇将。

    两个侄儿阿敏与济尔哈朗也十分厉害。

     ②康有为《袁督师遗集序》盛称其文字雄奇:&ldquo夫袁督师之雄才大略,忠烈武棱,古今寡比。

    其遗文虽寥落,而奋扬蹈厉,鹤立虹布,犹想见鲁阳挥戈、崆峒倚剑之神采焉。

    &rdquo ③《明史》说熊廷弼左右手都会射箭,但没有提到袁崇焕会武。

    』 【四】 袁崇焕,广东东莞人,祖上原籍广西梧州藤县。

    生于哪一年无法查考。

     他为人慷慨,富于胆略,喜欢和人谈论军事,遇到年老退伍的军官士卒,总是向他们请问边疆上的军事情况,在年轻时候就有志于去办理边疆事务①。

     他少年时便以&ldquo豪士&rdquo自许②,喜欢旅行。

    他中了举人后再考进士,多次落第,每次上北京应试,总是乘机游历,几乎踏遍了半个中国③。

    最喜欢和好朋友通宵不睡的谈天说地,谈话的内容往往涉及兵戈战阵之事④。

     明朝制度,每三年考一次进士,会试在二月初九开始,十五结束。

    三月初一廷试。

    袁崇焕于万历四十七年在北京参加廷试而中进士。

    杨镐于该年二月誓师辽阳,三月间四路丧师。

    新中进士和大战溃败这两件事在同一个时候发生,袁崇焕这个向来关心边防的新进士一喜一忧,心情一定很复杂。

    他那时在京城,当然听到不少辽东战事的消息。

     他中进士后,被分派到福建邵武去做知县。

     天启二年,他到北京来报告职务。

    他平日是很喜欢高谈阔论的,大概在北京和友人谈话时,发表了一些对辽东军事的见解,很是中肯,引起了御史侯恂(才子侯方域的父亲)的注意,便向朝廷保荐他有军事才能,于是获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自正七品的知县升为正六品的主事)。

    不做地方官了,被派到中央政府的国防部去办事。

     明朝官制,兵部(国防部)尚书(部长)一人,左右侍郎(副部长)各一人,下面分设四个司:武选(武官人事)、职方(军政、军令)、车驾(警备、通讯、马匹)、武库(后勤、训练)。

    职方司等于现代的总参谋部,职方司有郎中一人、员外郎一人、主事二人。

    主事大概相当于总参谋部中的文职中校副处长。

     袁崇焕任兵部主事不久,王化贞大军在广宁覆没,满朝惊惶失措。

     清兵势如破竹,锐不可当,自万历四十六年到那时,四年多的时间内,覆没了明军数十万,攻占抚顺、开原、铁岭、沈阳、辽阳,直逼山海关。

    明军打一仗,败一仗,山海关是不是守得住,谁都不敢说。

    山海关一失,清兵就长驱而到北京了。

     于是北京宣布戒严,进入紧急状态。

     可是关外的局势到底怎样,传到北京的说法多得很,局势越是不利,谣言越多,这是人类社会的通例。

    谣言满天飞,谁也无法辨别真假。

    就在这京师中人心惶惶的时候,袁崇焕骑了一匹马,孤身一人出关去考察。

    兵部中忽然不见了袁主事,大家十分惊讶,家人也不知他到了哪里。

    不久他回到北京,向上司详细报告关上形势,宣称:&ldquo只要给我兵马粮饷,我一人足可守得住山海关。

    &rdquo 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他行事任性,很有胆识,敢作敢为而脚踏实地,但狂气也是十足。

    若在平时,他上司多半要斥责他擅离职守,罢他的官,但这时朝廷正在忧急彷徨之际,听他说得头头是道,便升他为兵备佥事,那是都察院的官,大概相当于现代文职的上校政治主任之类,派他去助守山海关。

    袁崇焕终于得到了他梦想已久的机会,雄心勃勃的到国防前线去效力。

     他的豪语一定使朝中大官们印象十分深刻,所以得到朝廷的支持,从他家乡招募了一批兵员去⑤。

    当时守山海关的主要是新到的浙江兵。

    另有三千名广东水兵,在袁崇焕之后到达。

    袁崇焕认为广东步兵勇捷善战,推荐他叔父袁玉佩负责招募三千名,其中包括袁崇焕平生所结纳的死士谢尚政、洪安澜等人。

    他又认为广西狼兵雄于天下,冲锋陷阵,恬不畏死,申请于田州、泗城州、龙英州各调二千名,由他至戚慷慨知名、且善武艺的林翔凤带领。

    朝廷一一批准⑥。

     他到山海关后,作为辽东经略(东北军区总司令)王在晋的下属,初时在关内办事。

    王在晋见他任事干练,很是倚重,派他出关到前屯卫去收抚流离失所的难民。

    袁崇焕奉命之后,当夜出发,在荆棘虎豹之中夜行,四更天时到达。

    前屯城中将士无不佩服。

    袁崇焕本是书生,这一来,兵将都服了他了。

     王在晋奏请正式任他为宁前兵备佥事。

    袁崇焕本来是没有专责的散官,现在有了驻地,相当于宁远、前屯卫二城的城防司令部政治委员,身当山海关外抗御清兵的第一道防线。

    宁远在最前线,前屯卫稍后。

    不过他虽负责防守宁远、前屯卫,第一线的宁远却没有城墙,没有防御工事,根本无城可守。

    他只得驻守在前屯卫。

     至于明军一切守御设施,都集中在山海关。

    山海关是&ldquo天下第一关&rdquo,防守京师的第一大要塞,然而它没有外围阵地。

    清兵若是来攻,立刻就冲到关门之前。

     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立刻会看出来,单是守御山海关,未免太过危险,没有丝毫退步的余地。

    只要一仗打败,这个大要塞就失守,敌军便攻到北京。

    所以在战略形势上,必须将防线向北移,越是推向北方,山海关越安全,北京也越安全。

     袁崇焕一再向上司提出这个关键问题。

    王在晋是万历二十年进士,江苏太仓人的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眼光短浅,胆子又小,听袁崇焕说要在关外守关,想想道理倒也是对的,便主张在山海关外八里的八里铺筑城守御。

    他一定想,离山海关太远,逃不回来,那怎么得了?袁崇焕认为只守八里的土地没有用,外围阵地太窄,起不了屏障山海关的作用,和王在晋争论,王不采纳他的意见。

    于是袁崇焕去向首辅叶向高申请,叶也不理。

     袁崇焕的主张虽然正确,然而和顶头上司争论了一场之后,意见不蒙采纳,竟径自去向最高行政首长投诉。

    越级呈报是官场大忌,他做官的方式却大大不对了。

    这又是他蛮劲的表现之一。

     这时宁远之北的十三山有败卒难民十余万人,给清兵困住了不能出来。

    朝廷叫大学士孙承宗设法解救。

    袁崇焕申请由自己带兵五千进驻宁远作声援。

    另派骁将到十三山去救回溃散了的部队和难民。

    王在晋觉得这个军事行动太冒险,不加采纳。

    结果十余万败卒难民都被清兵俘虏,只有六千人逃回。

     满清这时在经济上实行奴隶制度,女真人当兵打仗,以抢劫财物为主要工作,认为男子汉耕田种地是耻辱,所以俘虏了汉人和朝鲜人来耕种。

    汉人、朝鲜人的奴隶是可以买卖的,当时价格是每个精壮汉人约为十八两银子,或换耕牛一头⑦。

    十三山的十多万汉人被俘虏了去,都成为奴隶,固然受苦不堪,同时更大大增加了满清的经济力量。

     那时袁崇焕仍是极力主张筑城宁远。

    朝廷中的大臣都反对,认为宁远太远,守不住。

    大学士孙承宗是个有见识之人,亲自出关巡视,了解具体情况,接受了袁崇焕的看法。

     不久孙承宗代王在晋作辽东主帅。

    天启二年九月,孙承宗派袁崇焕与副将满桂带兵驻守宁远,这是袁崇焕领军的开始。

     满桂是蒙古人,骁勇善战。

    从那时起,他和袁崇焕的命运就永远结合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一个蒙古武将,一个广东统帅,都是十分刚硬、十分倔强的脾气。

    两人一起经历了多次生死患难,也有过不知多少次激烈的争吵。

    一直到死,两人仍是在争吵。

    但在两人的内心,却又一定是互相钦佩。

    那既是英雄重英雄的心情,又知道在抗拒清兵大敌之时,非仰仗对方的力量不可。

    高明的组织才能和正确的战略决策是必要的,亲临前敌、殊死决战的刚勇也是必要的。

     宁远在山海关外二百余里,只守八里和守到二百多里以外,战略形势当然大有区别。

     宁远现在叫作兴城,有铁路经过,是锦州与山海关之间的中间站。

    地滨连山湾,与葫芦岛相距甚近。

    我真盼望将来总有一日能到兴城去住几天,好好的看看这个地方。

     天启三年九月,袁崇焕到达宁远。

     本来,孙承宗已派游击祖大寿在宁远筑城,但祖大寿料想明军一定守不住的,只筑了十分之一,敷衍了事。

     袁崇焕到后,当即大张旗鼓、雷厉风行的进行筑城,立了规格: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墙址广三丈,派祖大寿等督工。

    袁崇焕与将士同甘共苦,善待百姓,当他们是家人父兄一般,所以筑城时人人尽力。

    次年完工,城高墙厚,成为关外的重镇。

    这座城墙是袁崇焕一生功业的基础。

    这座城墙把满清重兵挡在山海关外达二十一年之久,如果不是吴三桂把清兵引进关来,不知道还要阻挡多少年。

     关外终于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这些年来,辽东辽西的汉人流离失所,若是给满洲人掳去,便成了奴隶,于是关外的汉人纷纷涌到,远近视为乐土,人口大增。

    宁远城一筑成,明朝的国防前线向北推移了二百余里。

     袁崇焕同时开始整饬军纪,他发现一名校官虚报兵额,吞没粮饷,蛮子脾气发作,当即将他杀了。

    但按照规定,他是无权擅自处斩军官的。

    孙承宗大怒,骂他越权。

    袁崇焕叩头谢罪。

    孙承宗也就算了。

    他后来擅杀毛文龙,在这时可说已伏下了因子。

     孙承宗也是个积极进取型的人物,这时向朝廷请饷二十四万两,准备对清军发动进攻。

    孙承宗是教天启皇帝读书的老师,天启对老师很不错,立刻就批准了。

    但兵部尚书与工部尚书互相商议说:&ldquo军饷一足,此人就要妄动了。

    &rdquo所以决定不让他&ldquo饷足&rdquo,采取公文旅行的拖延办法,使孙承宗的战略无法进行。

    孙承宗于是进行屯田政策,由军士自耕自食,却也得到很大的成效。

     天启四年,袁崇焕与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等率领一万二千名骑兵步兵东巡广宁。

    广宁即今北镇县,在锦州之北,离满清重镇沈阳已不远了。

    袁崇焕还没有和清兵交过手,这次已含有主动挑战的意味。

    但清兵没有应战。

    袁崇焕一军经大凌河的出口十三山,从海道还宁远。

    这时清兵已退出十三山。

     袁崇焕这次陆海出巡,写了一首诗,题目是《偕诸将游海岛》,不说&ldquo率诸将&rdquo而说&ldquo偕诸将&rdquo,不说&ldquo巡海岛&rdquo而说&ldquo游海岛&rdquo,颇有儒将的雅量高致。

    诗中很清楚的抒写了他的心情:是战是守的方略苦受朝廷牵制,不能自由,见到大好河山,更加深了忧愁。

    对荣华富贵我早已看得极淡,满腔忠愤,却只怕别人要说是杞人忧天。

    外敌的侵犯最后总是能平定的,但朝廷中争权夺利的斗争却实是大患,不知几时方能停止?看到天上浮云,冷清清的月亮,又想到我父亲逝世,伤心得肠也要断了⑧。

     短短三四年之间,从京师戒严到东巡广宁,军事从守势转为攻势,这主要是孙承宗主持之功,而袁崇焕也贡献了很多方略。

     孙承宗很赏识他,尽力加以提拔。

    袁崇焕因功升为兵备副使,再升右参政。

    孙承宗对他言听计从,委任甚专。

     天启五年夏,一切准备就绪,孙承宗根据袁崇焕的策划,派遣诸将分屯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凌河、小凌河诸要塞,又向北推进了二百里,几乎完全收复了辽河以西的旧地,这时宁远又变成内地了。

     清兵见敌人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四年之中也不敢来犯。

    然而进攻的准备工作却做得十分积极,努尔哈赤将京城从太子河右岸的东京城移到了沈阳,以便于南下攻明、西取蒙古,保持充分的出击姿态。

     孙承宗有才识,有担当,有气魄,袁崇焕对他既钦佩,又有知遇的感激,这样的上司是极难遇到的。

    眼见他和孙承宗的共同计划正在一步步的实现,按部就班的收复失地,这几年袁崇焕一定过得十分快乐。

    他和手下将领满桂、左辅、朱梅、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孙祖寿等人的战斗友谊,也在这些日子中不断加深。

     可是好景不常,时局渐渐变坏。

    天启皇帝熹宗越来越喜欢做木工。

    魏忠贤的权力越来越大,尽量发挥他地痞流氓性格中的无赖、无知、无耻、以及无法无天。

     天启五年,魏忠贤大举屠戮朝廷里的正人君子,将弹劾他二十四条大罪的杨涟下狱。

    同时下狱的有左光斗、魏大中、袁化中等大臣,所诬陷的罪名是贪污。

    百姓大愤,数万士民在北京街道上呼叫大哭。

    魏忠贤不敢正式审讯,命狱卒在监狱中打死了这些大臣。

    杨涟死得最惨,土囊压身,铁钉贯耳。

     不久,魏忠贤又杀熊廷弼。

     熊廷弼在辽东立有大功,蒙冤入狱,百姓都很同情他。

    民间流传一部绣像演义小说《辽东传》,描写熊廷弼守辽东的英勇事迹。

    魏忠贤的徒党中有一个名叫冯铨的,他父亲当年在辽东作布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窜南逃。

    《辽东传》第四十八回有&ldquo冯布政父子奔逃&rdquo一节,描写冯铨父子弃职而逃的狼狈丑态,可说是当时的&ldquo新闻体小说&rdquo。

     冯铨对这事深为怀恨,又要讨好魏忠贤,于是买了一部《辽东传》放在衣袖里,见到熹宗后,把小说拿出来,诬告说:&ldquo这部演义小说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嘘自己的功劳,想要免罪。

    &rdquo熹宗信以为真,登时大怒。

    大概他看到小说中的绣像将熊廷弼画得威风凛凛,而文字中或许对皇帝还颇有讽刺,于是即刻下旨将熊廷弼斩首,还将他的首级送到各处边界上去给守军观看,那就叫做&ldquo传首九边&rdquo,说他犯了不战的大罪。

    然而真正应当负责的王化贞反而不杀。

     文字狱也开始发展。

    江苏太仓的两个文人作诗哀悼熊廷弼,都被加以&ldquo诽谤&rdquo罪名而处斩。

     魏忠贤喜欢文官武将送他贿赂,越多越好。

    孙承宗带兵十多万,粮饷很多,应当大量克扣下来转奉给他&ldquo九千岁&rdquo才是。

    孙承宗不肯这样办,魏忠贤自然不喜欢,于是派了个吹牛拍马的小人高第去代孙承宗作辽东经略。

    高第一到任,立刻就说关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

     这战略之胡涂,真是不可理喻。

    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

    大概他是怕一旦来攻,非败不可,还是先行撤兵比较安全。

     袁崇焕当然极力反对,对高第说:&ldquo兵法有进无退。

    诸城既已收复,怎可随便撤退?锦州、右屯卫一动摇,宁前就震惊,山海关也失了保障。

    这些外卫城池只要派良将守御,一定不会有危险的。

    &rdquo高第不听,下令宁远、前屯卫也撤兵。

     袁崇焕倔强得很,抗命不听,说道:&ldquo我做的是宁前道的官,守土有责,与城共存亡,决计不撤。

    &rdquo 高第是胆小的书生,袁崇焕虽是他部属,但见他蛮劲发作,声色俱厉的不服从命令,也就不敢对他怎样,只是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弃了粮食十余万石。

    撤退毫无秩序,军民死亡载道,哭声震野,百姓和将士都是气愤难当。

     袁崇焕的父亲早一年死了,按照规矩,儿子必须回家守丧。

    当时朝廷以军事紧急,下旨不许他回家,命他在职守制,称为&ldquo夺情&rdquo。

    这时袁崇焕大怒,上奏章要回家守制。

    朝廷不准,为了慰抚他,升他为按察使。

    但这样一来,数年辛辛苦苦的经营毁于一朝。

    虽然升官,也决不会开心。

     可以想象得到,袁崇焕在这段时期中,&ldquo×他妈&rdquo的广东三字经不知骂了几千百句。

    他是进士,然而以他的性格而遇上这种事情,不骂三字经何以泄心中之愤?或许高第不敢见他的面,否则被他饱以老拳、殴打上司的事都可能发生。

     高第,字登之,万历十七年进士。

    他考试果然&ldquo高第登之&rdquo,但做大军统帅,却是&ldquo要地弃之&rdquo。

     军事上这样荒谬的决策,大概只有当代南越阮文绍主动放弃顺化、岘港,弃军四十万,因而引致南越全面溃败一事,可以与之&ldquo媲美&rdquo。

     『①关于袁崇焕的事迹,如未注明出处,主要系依据《明史·袁崇焕传》所载。

     ②袁崇焕考举人时,有&ldquo秋闱赏月&rdquo诗,有句:&ldquo竹叶喜添豪士志,桂花香插少年头。

    &rdquo ③袁崇焕《募修罗浮诸名胜疏》:&ldquo余生平有山水之癖,即一丘一壑,俱低徊不忍去。

    故十四公车,强半在外,足迹几遍宇内。

    &rdquo《下第》诗有云:&ldquo遇主人宁易,逢时我独难。

    八千怜客路,三十尚儒冠。

    &rdquo从东莞到北京,约八千里。

     ④他到浙江嵊县游览时,与好友秦六郎中宵长谈,有《话别秦六郎》诗:&ldquo海鳄波鲸夜不啾,故人谈剑剡溪头。

    言深夜半犹疑昼,酒冷凉生始觉秋。

    水国芙蓉低睡月,江湄杨柳软维舟。

    自怜作赋非王粲,戛玉鸣金有少游。

    &rdquo ⑤袁崇焕在《天启二年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中提出招募兵员的要求,宣称:&ldquo他日战之不力,即斩臣于行军之前,以为轻事者戒。

    &rdquo最后说:&ldquo如听臣之言,行臣之忠,臣必效力以舒人神之愤。

    不但巩固山海,即已失之封疆,行将复之。

    谋定而战,臣有微长也。

    &rdquo他上任后的第一道奏章,便提出了&ldquo谋定而战&rdquo的四字要诀,同时也自豪而自信的说:&ldquo臣有微长也。

    &rdquo ⑥招募和调集三千名广东兵、六千名广西兵,一共大约花了二十万两银子。

    据袁崇焕所申请的预算,广东兵要安家、行粮、衣甲、器械等费,每人二十余两。

    广西狼兵本来就是兵,所以不发安家、兵甲费用,只须从广西到关外的行粮每人六两银子。

     ⑦详见王钟翰《满族在努尔哈齐时代的社会经济形态》、《皇太极时代满族向封建制的过渡》。

     ⑧原诗是:&ldquo战守逶迤不自由,偏因胜地重深愁。

    荣华我已知庄梦,忠愤人将谓杞忧。

    边衅久开终是定,室戈方操几时休?片云孤月应肠断,桩树凋零又一秋。

    &rdquo』 【五】 满清看出了明朝的虚实,知道高经略无用,袁崇焕无人支持,于天启六年正月大举渡辽河攻宁远,兵十三万(在这几年中,清军的实力已扩充了一倍),号称二十万。

    二十三日攻抵宁远。

     大敌终于攻来了。

     朝廷荒唐,主帅荒谬,援军是一定不会有的。

    那怎么办?弃城而退是服从主帅命令;守城罢,宁远一城孤军,怎能挡满清的倾国之师? 在这紧急关头,袁崇焕奋发了英雄之气,决意抗敌。

     他和大将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何可纲等,集将士誓死守城。

    袁崇焕刺出自己鲜血,写成文告,让将士传阅,更向士卒下拜,激以忠义。

    全军上下在他的激励下人人热血沸腾,决心死战。

     他又下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山海关守将杨麒,凡是宁远有兵将逃回来,一概抓住斩首。

    山海关有他的上司辽东经略高第镇守,袁崇焕的职权本来只能管到宁远和前屯,山海关总兵杨麒他是管不着的。

    但这时还管他甚么上司不上司,职权不职权,&ldquo×他妈,顶硬上,几大就几大!&rdquo(淞沪之战时,十九路军广东兵守上海,抗御日军侵略,当时&ldquo×他妈,顶硬上&rdquo的广东三字经,在江南一带赢得了人民的热烈崇敬。

    因为大家都说:广东兵一骂&ldquo×他妈!&rdquo就挺枪冲锋,向日军杀去了。

    ) 他母亲和妻子这时也在辽西,大概住在山海关或前屯卫后方。

    他将母亲和妻子都搬到宁远城中来住。

    全家和宁远共存亡的决心,表现得再清楚也没有了①。

     二十四日,清兵到达城下。

    袁崇焕初次见到&ldquo辫子兵&rdquo的威猛。

     清兵都有辫子,在那时,汉人只要听到&ldquo辫子兵&rdquo三字,不由自主的就胆战心惊,直到十余年后仍是如此。

    李自成部下都是身经百战的悍将健卒,席卷而东,攻破北京,在山海关前的一片石和吴三桂部大战时,丝毫不落下风。

    但清兵突然出现,李自成军中响起&ldquo辫子兵来了!辫子兵来了!&rdquo的惊呼,二十万大军就此全军大溃,一败涂地。

    李自成逃出北京,向西急窜,&ldquo大顺&rdquo朝终于覆灭。

    在那时候,&ldquo辫子兵&rdquo就是&ldquo无敌雄师&rdquo的代名词。

     袁崇焕并不是比李自成更会打仗,他部下的兵将也并不更为勇猛。

    但他更加镇定,更加坚决,他没有个人的自私欲望,不像李自成那样想做皇帝。

    真所谓&ldquo无欲则刚&rdquo,所以他比李自成更刚强。

     他是&ldquo×他妈,顶硬上&rdquo的英雄。

     但他部下的兵将不是广东人,主要是辽河两岸的关外健儿,其他各省的都有。

    只因为主帅有&ldquo顶硬上&rdquo的英锐之气,部属也都跟着他&ldquo顶硬上&rdquo了。

     这时宁远守兵约一万,而清兵有十三万。

    向来明清交战,总是明兵多而清兵少,这次却众寡易势,大军都在经略高第手中。

    高第全军据守山海关,果然并不派兵来救。

     努尔哈赤先分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五里处切断了通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来的汉人去宁远向袁崇焕传话:&ldquo我这次带了二十万大军来攻,宁远非破不可。

    守城官如投降,我一定大加优待,封为大官。

    &rdquo袁崇焕回答说:&ldquo你突然领兵来攻,那是甚么道理?锦州与宁远两城,你本来已经占领,又再放弃。

    我修筑好了来住,自然要死守,怎肯投降?你说有二十万兵,未免夸大。

    你真正的兵力大约是十三万,我倒也不以为来兵太少了。

    &rdquo② 努尔哈赤于是大举攻城。

     当时朝鲜使者带同翻译官韩瑗去北京朝见皇帝,刚到达宁远。

    袁崇焕很高兴的招待使节及其随从。

    朝鲜使节见守军甚是镇定,暗暗感到奇怪。

    袁崇焕和三数幕僚闲谈,及报清兵攻到,袁崇焕乘轿至战楼,又与韩瑗等谈古论今,泰然自若,全无忧色。

    过了不久,忽听得一声大炮,声动天地。

    韩瑗大惊,只吓得低下了头抬不起来。

    袁崇焕笑道:&ldquo贼兵来了!&rdquo打开城头敌楼的窗子,向外望去,只见清兵蔽野而来。

    城中却声息全无。

     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

    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本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掷。

    跟着地雷爆发,土石飞扬,无数清兵和马匹被震上半空③。

     攻城清兵的先锋部队是铁甲军,每人身上都披两层铁甲,称为&ldquo铁头子&rdquo。

    清兵以坚车攻城,车顶以生牛皮蒙住,矢石不能伤。

    城内架起西洋大炮十一门,在城头轮流轰击,每一炮打出去,破坏杀伤及于数里④。

     清兵奋勇迫近,推了铁裹车猛撞城墙,声音轰隆轰隆,势道惊人,撞击了很久,城墙撞破的地方很多。

    清兵再用像云梯那样的裹铁高车来撞击城墙高处。

    随后又把裹铁车推到城墙边,上面用木板遮住,以挡城头投下的矢石,车里藏了兵士,用铁锹挖掘城墙墙脚。

    清兵攻进了城墙下的死角,大炮已打他们不到。

    在这危急之时,守军想到了计策,抬了屋子前的长条大阶沿石从城上投下去。

    阶石十分沉重,铁车上的木板挡不住,压死了不少清兵。

     攻城时候经历很久,城基被清兵挖成了一个个凹龛,清兵躲在城墙洞内向里挖掘,城上再投大石下去,就打不到了。

    这时宁远四周十余里的城墙墙脚已被挖得千孔百疮,眼看城破在即,满城百姓惊惶得很,都抱怨说:&ldquo袁爷为了他自己一人,害死了我们满城百姓。

    &rdquo 大家正在徬徨无策之时,通判金启倧(浙江人)临时想出了几件新式武器,将火药撒在芦花褥子和被单上,纷纷投到城下去。

    他将这件新式武器取名为&ldquo万人敌&rdquo。

    当时是正月,气候酷寒,攻城清兵见到被褥,就都来抢夺,城上将火箭、硝磺等引火物投下去,&ldquo万人敌&rdquo立即燃烧,烧死了无数清兵。

    另有一种&ldquo万人敌&rdquo是将火药放在空心的大泥团中,外面围以木框,点燃了药引投下城去,泥团不断旋转喷火,烧死敌兵。

    那位通判在赶制&ldquo万人敌&rdquo之时,火药碰到火星,不幸被烧死了⑤。

     这时城墙被撞垮了一丈多,袁崇焕不能再泰然自若了,亲自搬石来堵塞缺口,连受了两次伤。

    部将劝他保重。

    他厉声道:&ldquo宁远虽只区区一城,但与中国的存亡有关。

    宁远要是不守,数年之后,咱们的父母兄弟都成为鞑子的奴隶了。

    我若胆小怕死,就算侥幸保得一命,又有甚么乐趣?&rdquo撕下战袍来裹了左臂的伤口又战。

    将士在他的榜样之下,人人奋勇,终于堵上了缺口⑥。

     二十五日清兵又猛攻,袁崇焕督将士死战。

    清太祖努尔哈赤也受了伤。

    血战三日,清兵损失惨重,终于不得不下令退兵。

     此役杀死了清军中着锦衣的军官十余人,即满洲人称为&ldquo牛录额真&rdquo的。

    清兵退去后,守军将五十名敢死队用长绳缒到城下,拾到了十余万支箭。

    城墙上给清兵挖出的洞穴有七十余个。

    这时点查火药库,火药也用尽了,局面真是危险得很。

     敌军解围而去之后,百姓感到安全了,满城大哭,纷纷去拜谢袁崇焕与满桂的救命之恩。

    为甚么要&ldquo满城大哭&rdquo?想来是既感激又惭愧,又是说不出的欣喜罢? 第二天早晨,清兵大队人马拥聚在城外大平原一边。

    袁崇焕派遣一名使者,备了礼物去送给努尔哈赤,对他说:&ldquo老将横行天下为时已久,今日败于小子之手,只怕是天意了。

    &rdquo努尔哈赤已受重伤,于是回送礼物及名马,约期再战。

     所谓&ldquo约期再战&rdquo,只是掩饰面子的话。

    努尔哈赤不敢再攻宁远,转而去攻觉华岛泄愤。

     袁崇焕招募来的两广子弟兵,在宁远之战中似乎并未发生如何重大的作用。

    据我猜想,极可能是袁崇焕派了广东水师守觉华岛。

    觉华岛现在叫做菊花岛,在宁远海外,当时是关外屯聚粮草的重地,因为关外军粮靠海运接济,在觉华岛起卸最方便。

    寒冬之际,海面结了厚冰,变成了陆地,广东兵所擅长的水战完全用不上,只得把车辆排起来当防御工事,在冰上和清兵打陆战,结果全军覆没,岛上十余万石粮食尽被焚毁。

    这几千名广东海军,大概多数在这一役中牺牲了⑦。

     努尔哈赤对诸贝勒说:&ldquo我自二十五岁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为甚么单是宁远一城就打不下来?&rdquo心中十分恼怒。

    此后伤势一直未愈,七月间到清河温泉疗养,派人去召大福晋(正妃)来,同回沈阳,在离沈阳四十里处的叆鸡堡逝世,年六十八岁。

     努尔哈赤一生只打了这一个大败仗。

    清人从此对袁崇焕十分敬畏⑧。

     袁崇焕指挥这个战役很有儒将风度,坐轿子在城头敌楼中督战,打了胜仗之后,派使者送礼物给努尔哈赤,颇有《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周瑜羽扇纶巾、谈笑用兵的气派;也似南朝梁朝大将韦睿临阵时轻袍缓带,乘舆坐椅,手持竹如意指挥军队。

    韦睿身子瘦弱,但战无不胜,敌军畏之如虎,称为&ldquo韦虎&rdquo。

    不过到了当真危急之时,袁崇焕也不能再扮儒将了,只得以&ldquo蛮子&rdquo姿态来死拚。

     『①见李光涛《清入关前之真象》。

    但此节不见于其他记载,不知李先生有何根据。

     ②《清太祖实录》卷十。

     ③据日人稻叶君山《清朝全史》中所引述朝鲜使者当时在宁远城头的目睹记。

     ④据《胪天颂笔》。

     ⑤据计六奇《明季北略》中引宁远围城时在鼓楼前开店的一名花椒商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路过人间 被男神意外标记了 星星为何无动于衷 过分尴尬 深处有什么 放不下 他的漂亮举世无双 新来的助理不对劲 卧底后我意外把总裁掰弯了! 夏日长 老公你说句话啊 结婚以后 单恋画格 六零年代白眼狼 总裁的混血宝贝 网恋同桌 催稿不成反被撩 鱼游入海 夕照 发动机失灵 游弋的鱼 春生 掰弯自己也不放过你(直播) 小镇 被抱错的原主回来后我嫁了他叔 离婚后我和他成了国民cp 玄学大佬回到豪门之后 戎先生的失恋日记 方圆十里 小镇 沉迷撒娇 小星星 是夏日的风和夏日的爱情 循规 非职业偶像[娱乐圈] 卖腐真香定律 根音(ABO) 羞耻 共同幻想 离心ABO 没完 404信箱 宠夫成瘾 一不小心撩到豪门对家 我要这百万粉丝有何用 我变成了死对头的未婚妻肿么破?!等,急! 变奏(骨科年上) 误入金主文的迟先生 我的家在东北 意外招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