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山河一统(2/3)
边利。
"
随着道路延伸,一个意外的收获出现了——西南深山中盛产各种珍稀药材。
太医署迅速派出采集队,在土着向导带领下,发现了大量未见记载的药用植物。
孙思邈如获至宝,亲自编撰《西南药志》。
仲夏时分,岭南传来急报——安南都护府遭到林邑国袭击。
这个南海小国趁唐军主力在西南,突然出兵劫掠边境。
"林邑王好大胆!"侯君集怒道,"臣请率水师南下,踏平其国!"
李承乾却盯着地图沉思良久:"林邑虽小,但地处要冲。
与其劳师远征,不如..."他忽然指向交州以南的港湾,"在此筑城屯兵,扼其咽喉。
"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一个宏大的战略逐渐成形:在西南修路的同时,于南部沿海建立一系列军镇,形成陆海夹击之势。
李泰接到诏令,立即从岭南水师抽调二十艘战船,配合陆军行动。
令人意外的是,林邑王闻风丧胆,不待唐军集结完毕就遣使谢罪,不仅赔偿损失,还主动提出纳贡。
李承乾顺水推舟,准许其请和,但要求开放港口,允许唐商自由贸易。
"陛下,何不趁势灭其国?"有武将不解。
"灭一小国易,收其心难。
"李承乾解释道,"今许其通商,唐货涌入,久而久之,林邑自会仰慕华风。
"
秋收时节,西南道的首段竣工典礼在益州举行。
这条穿行于崇山峻岭间的官道,宽达五丈,沿途设驿站十二座,屯田三十顷。
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横跨深涧的藤索桥——采用土着工艺改良而成,可容车马通行。
裴行俭在奏报中详细描述了通车盛况:各族百姓载歌载舞,甚至有百岁老人被儿孙抬来,只为看一眼这"天路"。
更可喜的是,沿途部落纷纷请求内附,自愿编户齐民。
"西南渐定,当思西北。
"李承乾在朝会上将目光转向另一张地图,"安西四镇近来如何?"
兵部立即汇报:自大食退兵后,西域相对平静。
但吐蕃近来在青海活动频繁,有东进之意。
"朕记得吐谷浑故地水草丰美?"李承乾突然问道。
"正是。
若得此地,可养战马十万..."
"传旨安西都护府,秘密联络吐谷浑旧部。
"李承乾眼中闪过一丝锐利,"同时命陇右军演武,震慑吐蕃。
"
这项战略很快见效。
当吐蕃探子发现唐军在青海湖一带频繁活动,且与吐谷浑遗民接触密切时,立即收缩了势力范围。
更妙的是,几个摇摆不定的羌族部落见势归附,献上了珍贵的青海地图。
冬雪降临前,李承乾做出一项重大决定——在西南设立"羁縻州",任命归附首领为刺史,但由朝廷派长史辅政。
这种"以夷治夷"的灵活政策,大大降低了治理成本。
"陛下,巂州急报!"一个雪夜,紧急军情打破了宫中的宁静。
李承乾披衣起身,只见奏报上写着:乌蛮残部勾结吐蕃使者,意图叛乱,已被骨力干告发。
裴行俭先发制人,一举擒获叛逆者百余人。
"好个骨力干!"李承乾拍案赞叹,"传旨,晋其为巂州司马,赐姓李,入宗正寺属籍。
"
这个决定在西南引起轰动。
一个蛮族首领竟获皇姓,这是前所未有的荣耀。
各部落闻风而动,纷纷请求效忠,甚至主动协助清剿叛乱残余。
年关将至,安西都护府送来厚礼——吐蕃赞普迫于压力,遣使求和,不仅归还了劫掠的边民,还答应约束部众。
更可喜的是,丝绸之路南道因此更加畅通,去岁商税增加了四成。
贞观二十六年的元日大朝会格外隆重。
西南各族、西域诸国、南海邦交的使者济济一堂,用各种口音向大唐皇帝表达敬意。
最引人注目的是骨力干——这位昔日的蛮族首领,如今身着绯袍,操着生硬的汉语向李承乾献上西南特产。
"臣...李骨力,祝陛下...万岁!"他笨拙却真诚地叩首。
李承乾亲自扶起他:"爱卿平身。
西南安定,卿功不可没。
"
朝会后,李承乾在偏殿召见了几位重臣。
墙上挂着最新绘制的《大唐全舆图》,从东北的室韦到西南的吐蕃,从西域的葱岭到南海的群岛,疆域之广前所未有。
"疆土虽广,守成更难。
"李承乾语重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