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福运楼重新开业(2/3)
大家一起碰杯,喝过之后,宋局长问:“小岳,听说你跟下面的职工算了一笔账?每天翻台四次,两年回收投资成本。
超过翻台四次就有奖励?”
“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多劳多得。
在咱们福运楼呢,分成个人多劳多得,也就是炒菜多的多劳多得,服务时长多的多劳多得;还有一个是集体多劳多得,我们整体翻台率上升了,我把计算公式公开透明地让职工们知道,也是体现了咱们职工也是酒楼经营的一份子,酒楼经营好坏跟他们息息相关。
我们把这一份收益也和职工分享,既激发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又能让职工获得真正的实惠。
”岳宁看着诸位领导说。
“小岳,你居然是这样的想法?”一位领导说。
岳宁点头:“是啊!我是内地长大的孩子,去港城读了西方的很多经营书籍,自身也经营了宝华楼。
后来又承蒙领导们厚爱,给了一次又一次机会。
从最初的宝华楼遇到危机,我看上了福运楼同根同源的厨师,想了一个双赢的办法。
当时我甚至没有信心他们会回来,我以为最终可能部分人会留在港城,去其他酒楼发展。
但到今天,第一、第二批厨师已经培训时间过半,哪怕港城收入再高,我也骄傲地说,他们都会回来。
”
“小岳安排了咱们福运楼第一批去宝华楼进修的两位厨师去法国学习。
”宋局长说道,“现在两位厨师已经都有了去处,咱们福运楼已故大厨罗长发的孙子罗国强,已经被北京的国宾馆看中,等进修结束就去北京了;何运邦何大厨回来之后,小岳和我商量,让他进鸿安大酒店做总厨;还有一位马耀星大厨,是去年《港澳厨王大赛》季军的助手,港城热门大厨,他回来之后来福运楼任总厨。
”
“阿星,明年上半年去法国。
”岳宁说。
“这些厨子都不会外文吧?”朱市长问,“最近各家单位要派人出去留学,条件已经放得很宽了,英文能通过测试的都很少。
”
“请了一个会说粤语的法国华人老爷子做翻译,顺便安排他们的日常。
”岳宁说道。
内地安排出去学习的人,怎么可能给他们安排翻译?朱副市长问:“这个费用不少吧?”
“关键不是要学到东西吗?没有个翻译,他们半年不是白费了吗?”
宋自强说:“小岳是实打实地让这群厨子学手艺,要不然福运楼哪儿能提高这么快?哪儿能让外宾这样夸赞?”
“是啊!”朱副市长说,“福运楼跟宝华楼合资,宝华楼能帮助福运楼,但是没办法和粤城所有的酒楼合资。
咱们福运楼需要做一个样板,走出一条不脱离社会主义分配方式,又能激发职工主观能动性的经营之路。
最近我跟几家外商谈引进生产线,成立合资公司。
先别的不说,一开口对方态度就高高在上,好像给我们施舍一般,还开出了很多苛刻的条件。
可咱们得求着他们来啊!条件苛刻,也得受着。
哪儿像小岳,跟小岳谈那会儿……”
宋自强笑着说:“市长,小岳是先想着怎么帮福运楼脱困,后想着福运楼怎么才能赚钱。
说到底小岳是自家的孩子,跟那些外国人是不一样的。
”
“没错。
国门才开了两年不到,一切都在探索。
但是当下的情况又容不得我们慢慢细想。
”
门被敲响,服务员进来,上来一条清蒸鱼:“鸡油蒸鲈鱼。
”
朱副市长夹了一块鱼放在盘子里,问:“小岳,你再说说,咱们怎么才能让这些出去见过世面的人,回来建设自己的国家?就是你说的那些厨子都愿意回来。
”
“我这里是想办法为他们考虑合适的岗位,出去的都是咱们的优秀职工,最有才华的一批,如果回来之后落差巨大,他们当然不愿意。
比如福运楼第一批三位大厨,进修之后都有合适的去处。
”
“那要是没这样的机会呢?”朱副市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