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华书柜

首页 足迹
字:
关灯 护眼
首页> 金庸的全部作品最厉害的是谁> 四十九 敝屣荣华 浮云生死 此身何惧

四十九 敝屣荣华 浮云生死 此身何惧(1/3)

大理皇宫之中,段正明将帝位传给侄儿段誉,诫以爱民、纳谏二事,叮嘱于国事不可妄作更张,不可擅动刀兵。

    就在这时候,数千里外北方大宋京城汴梁皇宫之中,崇庆殿后阁,太皇太后高氏病势转剧,正在叮嘱孙子赵煦(按:后来历史上称为哲宗):“孩儿,祖宗创业艰难,天幸祖泽深厚,得有今日太平。

    但你爹爹秉政时举国鼎沸,险些酿成巨变,至今百姓想来犹有余怖,你道是甚么缘故?” 赵煦道:“孩儿常听奶奶说,父皇听信王安石的话,更改旧法,以致害得民不聊生。

    ” 太皇太后干枯的脸微微一动,叹道:“王安石有学问,有才干,原本不是坏人,用心自然也是为国为民,可是……唉……可是你爹爹,一来性子急躁,只盼快快成功,殊不知天下事情往往欲速则不达,手忙脚乱,反而弄糟了。

    ”她说到这里,喘息半晌,接下去道:“二来……二来他听不得一句逆耳之言,旁人只有歌功颂德,说他是圣明天子,他才喜欢,倘若说他举措不当,劝谏几句,他便要大发脾气,罢官的罢官,放逐的放逐,这样一来,还有谁敢向他直言进谏呢?” 赵煦道:“奶奶,只可惜父皇的遗志没能完成,他的良法美意,都让小人给败坏了。

    ” 太皇太后吃了一惊,颤声问道:“甚……甚么良法美意?甚……甚么小人?” 赵煦道:“父皇手创的青苗法、保马法、保甲法等等,岂不都是富国强兵的良法?只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这些腐儒坏了大事。

    ” 太皇太后脸上变色,撑持着要坐起身来,可是衰弱已极,要将身子抬起一二寸,也是难能,只不住的咳嗽。

    赵煦道:“奶奶,你别气恼,多歇着点儿,身子要紧。

    ”他虽是劝慰,语调中却殊无亲厚关切之情。

     太皇太后咳嗽了一阵,渐渐平静下来,说道:“孩儿,你算是做了九年皇帝,可是这九年……这九年之中,真正的皇帝却是你奶奶,你甚么事都要听奶奶吩咐着办,你……你心中一定十分气恼,十分恨你奶奶,是不是?” 赵煦道:“奶奶替我做皇帝,那是疼我啊,生怕我累坏了。

    用人是奶奶用的,圣旨是奶奶下的,孩儿清闲得紧,那有甚么不好?怎么敢怪奶奶了?”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轻轻的道:“你十足像你爹爹,自以为聪明能干,总想做一番大事业出来,你心中一直在恨我,我……我难道不知道吗?” 赵煦微微一笑,说道:“奶奶自然知道的了。

    宫中御林军指挥是奶奶的亲信,内侍太监头儿是奶奶的心腹,朝中文武大臣都是奶奶委派的。

    孩儿除了乖乖的听奶奶吩咐之外,还敢随便干一件事、随口说一句话吗?” 太皇太后双眼直视帐顶,道:“你天天在指望今日,只盼我一旦病重死去,你……你便可以大显身手了。

    ”赵煦道:“孩儿一切都是奶奶所赐,当年若不是奶奶一力主持,父皇崩驾之时,朝中大臣不立雍王、也立曹王了。

    奶奶的深恩,孩儿又如何敢忘记?只不过……只不过……”太皇太后道:“只不过怎样?你想说甚么,尽管说出来,又何必吞吞吐吐?” 赵煦道:“孩儿曾听人说,奶奶所以要立孩儿,只不过贪图孩儿年幼,奶奶自己可以亲理朝政。

    ”他大胆说了这几句话,心中怦怦而跳,向殿门望了几眼,见把守在门口的太监仍都是自己那些心腹,守卫严密,这才稍觉放心。

     太皇太后缓缓点了点头,道:“你的话不错。

    我确是要自己来治理国家。

    这九年来,我管得怎样?” 赵煦从怀中取出一卷纸来,说道:“奶奶,朝野文士歌功颂德的话,这九年中已不知说了多少,只怕奶奶也听得腻烦了。

    今日北面有人来,说道辽国宰相有一封奏章进呈辽帝,提到奶奶的施政。

    这是敌国大臣之论,奶奶可要听听?” 太皇太后叹道:“德被天下也好,谤满天下也好,老……老身是活不过今晚了。

    我……我不知是不是还能看到明天早晨的日头?辽国宰相……他……他怎么说我?” 赵煦展开纸卷,说道:“那宰相在奏章中说太皇太后:‘自垂帘以来,召用名臣,罢废新法苛政,临政九年,朝廷清明,华夏绥安。

    杜绝内降侥幸,裁抑外家私恩,文思院奉上之物,无问巨细,终身不取其一……’”他读到这里,顿了一顿,见太皇太后本已没半点光彩的眸子之中,又射出了几丝兴奋的光芒,接下去读道:“……‘人以为女中尧舜!’” 太皇太后喃喃的道:“人以为女中尧舜,人以为女中尧舜!就算真是尧舜罢,终于也是难免一死。

    ”突然之间,她那正在越来越模糊迟钝的脑中闪过一丝灵光,问道:“辽国的宰相为甚么提到我?孩儿,你……你可得小心在意,他们知道我快死了,想欺侮你。

    ” 赵煦年轻的脸上登时露出了骄傲的神色,说道:“想欺侮我,哼,话是不错,可也没这么容易。

    契丹人有细作在东京,知道奶奶病重,可是难道咱们就没细作在上京?他们宰相的奏章,咱们还不是都抄了来?契丹君臣商量,说道等奶奶……奶奶千秋万岁之后,倘若文武大臣一无更改,不行新法,保境安民,那就罢了。

    要是孩儿有甚么……哼哼,有甚么轻举妄动……轻举妄动,他们便也来轻举妄动一番。

    ” 太皇太后失声道:“果真如此,他们便要出兵南下?” 赵煦道:“不错!”他转过身来走到窗边,只见北斗七星闪耀天空,他眼光顺着斗杓,凝视北极星,喃喃说道:“我大宋兵精粮足,人丁众多,何惧契丹?他便不南下,我倒要北上去和他较量一番呢!” 太皇太后耳音不灵,问道:“你说甚么?甚么较量一番?”赵煦走到病榻之前,说道:“奶奶,咱们大宋人丁比辽国多上十倍,粮草多上三十倍,是不是?以十敌一,难道还打他们不过?”太皇太后颤声道:“你说要和辽国开战?当年真宗皇帝如此英武,御驾亲征,才结成澶渊之盟,你……你如何敢擅动刀兵?” 赵煦气忿忿的道:“奶奶总是瞧不起孩儿,只当孩儿仍是乳臭未干、甚么事情也不懂的婴儿。

    孩儿就算及不上太祖、太宗,却未必及不上真宗皇帝。

    ”太皇太后低声说道:“便是太宗皇帝,当年也是兵败北国,重伤而归,伤疮难愈,终于因此崩驾。

    ”赵煦道:“天下之事,岂能一概而论。

    当年咱们打不过契丹人,未必永远打不过。

    ” 太皇太后有满腔言语要说,但觉精力一点一滴的离身而去,眼前一团团白雾晃来晃去,脑中茫茫然的一片,说话也是艰难之极,然而在她心底深处,有一个坚强而清晰的声音在不断响着:“兵凶战危,生灵涂炭,可千万不能轻举妄动。

    ” 过了一会,她深深吸口气,缓缓的道:“孩儿,这九年来我大权一把抓,没好好跟你分说剖析,那是奶奶错了。

    我总以为自己还有许多年好活,等你年纪大些,再来开导你,你更容易领会明白,哪知道……哪知道……”她干咳了几声,又道:“咱们人多粮足,那是不错的,但大宋人文弱,不及契丹人勇悍。

    何况一打上仗,军民肝脑涂地,不知要死多少人,要烧毁多少房屋,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家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为君者胸中时时刻刻要存着一个‘仁’字,别说胜败之数难料,就算真有必胜把握,这仗嘛,也还是不打的好。

    ” 赵煦道:“咱们燕云十六州给辽人占了去,每年还要向他进贡金帛,既像藩属,又似臣邦,孩儿身为大宋天子,这口气如何咽得下去?难道咱们永远受辽人欺压不成?”他声音越说越响:“当年王安石变法,创行保甲、保马之法,还不是为了要国家富强,洗雪历年祖宗之耻。

    为子孙者,能为祖宗雪恨,方为大孝。

    父皇一生励精图治,还不是为此?孩子定当继承爹爹遗志。

    此志不遂,有如此椅。

    ”突然从腰间拔出佩剑,将身旁一张椅子劈为两截。

     皇帝除了大操阅兵,素来不佩刀带剑,太皇太后见这个小孩子突然拔剑斩椅,不由得吃了一惊,模模糊糊的想道:“他为甚么要带剑?是要来杀我么?是不许我垂帘听政么?这孩子胆大妄为,我废了他。

    ”她虽秉性慈爱,但掌权既久,一遇到大权受胁,立时便想到排除敌人,纵然是至亲骨肉,亦毫不宽贷,刹那之间,她忘了自己已然油尽灯枯,转眼间便要永离人世。

     赵煦满心想的却是如何破阵杀敌、收复燕云十六州,幻想自己坐上高头大马,统率百万雄兵,攻破上京,辽主耶律洪基肉袒出降。

    他高举佩剑,昂然说道:“国家大事,都误在一般胆小怕事的腐儒手中。

    他们自称君子,其实都是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小人,我……我非将他们重重惩办不可。

    ” 太皇太后蓦地清醒过来,心道:“这孩子是当今皇帝,他有他自己的主意,我再也不能叫他听我话了。

    我是个快要死的老太婆,他是年富力壮的皇帝,他是皇帝,他是皇帝。

    ”她尽力提高声音,说道:“孩儿,你有这番志气,奶奶很是高兴。

    ”赵煦一喜,还剑入鞘,说道:“奶奶,我说得很对,是不是?”太皇太后道:“你可知甚么是万全之策,必胜之算?”赵煦皱起眉头,说道:“选将练兵,秣马贮粮,与辽人在疆场上一决雌雄,有可胜之道,却无必胜之理。

    ”太皇太后道:“你也知道角斗疆场,并无必胜之理。

    但咱们大宋却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赵煦道:“与民休息,颁行仁政,即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是?奶奶,这是司马光他们的书生迂腐之见,济得甚么大事?” 太皇太后叹了口气,缓缓的道:“司马相公识见卓越,你怎么说是书生迂腐之见?你是一国之主,须当时时披读司马相公所著的《资治通鉴》。

    千余年来,每一朝之所以兴、所以衰、所以败、所以亡,那部书中都记得明明白白。

    咱们大宋土地富庶,人丁众多,远胜辽国十倍,只要没有征战,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更加富足。

    辽人悍勇好斗,只须咱们严守边境,他部落之内必定会自相残杀,一次又一次的打下来,自能元气大伤。

    前年楚王之乱,辽国精兵锐卒,死伤不少……” 赵煦一拍大腿,说道:“是啊!其时孩儿就想该当挥军北上,给他一个内外夹攻,辽人方有内忧,定然难以应付。

    唉,只可惜错过了千载一时的良机。

    ” 太皇太后厉声道:“你念念不忘与辽国开仗,你……你……你……”突然坐起身来,右手食指伸出,指着赵煦。

     在太皇太后积威之下,赵煦只吓得连退三步,脚步踉跄,险些摔倒,手按剑柄,心中突突乱跳,叫道:“快,你们快来。

    ” 众太监听得皇上呼召,当即抢进殿来。

    赵煦颤声道:“她……她……你们瞧瞧她,却是怎么了?”他适才满口雄心壮志,要和契丹人决一死战,但一个病骨支离的老太婆一发威,他登时便骇得魂不附体,手足无措。

    一名太监走上几步,向太皇太后凝视片刻,大着胆子,伸出手去一搭脉息,说道:“启奏皇上,太皇太后龙驭宾天了。

    ” 赵煦大喜,哈哈大笑,叫道:“好极,好极!我是皇帝了,我是皇帝了!” 他其实已做了九年皇帝,只不过九年来这皇帝有名无实,大权全在太皇太后之手,直到此刻,他才是真正的皇帝。

     赵煦亲理政务,第一件事便是将礼部尚书苏轼贬去做定州知府。

    苏轼文名满天下,负当时重望。

    他是王安石的死对头,向来反对新法。

    元祐年间太皇太后垂帘听政,重用司马光和苏轼、苏辙兄弟。

    现下太皇太后一死,皇帝便贬逐苏轼,自朝廷以至民间,人人心头都罩上一层暗影:“皇帝又要行新政了,又要苦害百姓了!”当然,也有人暗中窃喜,皇帝再行新政,他们便有了升官发财的机会。

     这时朝中执政,都是太皇太后任用的旧臣。

    翰林学士范祖禹上奏,说道:“先太皇太后以大公至正为心,罢王安石、吕惠卿新法而行祖宗旧政,故社稷危而复安,人心离而复合。

    及至辽主亦与宰相议曰:‘南朝遵行仁宗政事,可敕燕京留守,使边吏约束,无生事。

    ’陛下观敌国之情如此,则中国人心可知。

    今陛下亲万机,小人必欲有所动摇,而怀利者亦皆观望。

    臣愿陛下念祖宗之艰难,先太皇太后之勤劳,痛心疾首,以听用小人为刻骨之戒,守天祐之政,当坚如金石,重如山岳,使中外一心,归于至正,则天下幸甚!” 赵煦越看越怒,把奏章往案上一抛,说道:“‘痛心疾首,以听用小人为刻骨之戒’,这两句话说得不错。

    但不知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说着双目炯炯,凝视范祖禹。

     范祖禹磕头道:“陛下明察。

    太皇太后听政之初,中外臣民上书者以万数,都说政令不便,苦害百姓。

    太皇太后顺依天下民心,遂改其法,作法之人既有罪当逐,陛下与太皇太后亦顺民心而逐之。

    这些被逐的臣子,便是小人了。

    ” 赵煦冷笑一声,大声道:“那是太皇太后斥逐的,跟我又有甚么干系?”拂袖退朝。

     赵煦厌见群臣,但亲政之初,又不便将一群大臣尽数斥逐,当即亲下敕书,升内侍乐士宣、刘惟简、梁从政等人的官,奖赏他们亲附自己之功,连日托病不朝。

     太监送进一封奏章,字迹肥腴挺拔,署名苏轼。

    赵煦道:“苏大胡子倒写得一手好字,却不知胡说些甚么。

    ”见疏上写道:“臣日侍帷幄,方当戍边,顾不得一见而行;况疏远小臣,欲求自通,难矣。

    ”赵煦道:“我就不爱瞧你这大胡子,永世都不要再见你。

    ”接着瞧下去:“然臣不敢以不得对之故不效愚忠。

    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物毕陈于前。

    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赵煦微微一笑,心道:“这大胡子挺滑头,倒会拍马屁,说我‘圣智绝人’。

    不过他又说我‘春秋鼎盛’,那是说我年轻,年轻就不懂事。

    ”接下去又看:“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年为期,俟得其实,然后应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

    由是观之,陛下之有为,惟忧太早,不患稍迟,亦已明矣。

    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进此说,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庙之福,天下幸甚。

    ” 赵煦阅罢奏章,寻思:“人人都说苏大胡子是个聪明绝顶的才子,果然名不虚传。

    他情知我决意绍述先帝,复行新法,便不来阻梗,只是劝我延缓三年。

    哼,甚么‘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

    他话是说得婉转,意思还不是一样?说我倘若急功近利,躁进大干,不但天下有恨,我自己亦当有悔。

    ”一怒之下,登时将奏章撕得粉碎。

     数日后视朝,范祖禹又上奏章:“煦宁之初,王安石、吕惠卿造立三新法,悉变祖宗之政,多引小人以误国。

    勋旧之臣屏弃不用,忠正之士相继远引。

    又用兵开边,结怨外夷,天下愁苦,百姓流徙。

    ”赵煦看到这里,怒气渐盛,心道:“你骂的是王安石、吕惠卿,其实还不是在骂我父皇?”又看下去:“蔡确连起大狱,王韶创取熙河,章惇开五溪,沈起扰交管,沈括等兴造西事,兵民死伤者不下二十万。

    先帝临朝悼悔,谓朝廷不得不任其咎……”赵煦越看越怒,跳过了几行,见下面是:“……民皆愁痛,比屋思乱,赖陛下与太皇太后起而救之,天下之民,如解倒悬……”赵煦看到此处,再也难以忍耐,一拍龙案,站起身来。

     赵煦那时年方一十八岁,以皇帝之尊再加一股少年的锐气,在朝廷上突然大发脾气,群臣无不失色,只听他厉声说道:“范祖禹,你这奏章如此说,那不是恶言诽谤先帝么?”范祖禹连连磕头,说道:“陛下明鉴,微臣万万不敢。

    ” 赵煦初操大权,见群臣骇怖,心下甚是得意,怒气便消,脸上却仍是装着一副凶相,大声道:“先帝以天纵之才,行大有为之志,正要削平蛮夷,混一天下,不幸盛年崩驾,朕绍述先帝遗志,有何不妥?你们却唠唠叨叨的聒噪不休,反来说先帝变法的不是!” 群臣班中闪出一名大臣,貌相清癯,凛然有威,正是宰相苏辙。

    赵煦心下不喜,心道:“这人是苏大胡子的弟弟,两兄弟狼狈为奸,狗嘴里定然不出象牙。

    ”只听苏辙说道:“陛下明察,先帝有众多设施,远超前人。

    例如先帝在位十二年,终身不受尊号。

    臣下上章歌颂功德,先帝总是谦而不受。

    至于政事有所失当,却是哪一朝没有错失?父作之于前,子救之于后,此前人之孝也。

    ” 赵煦哼了一声,冷冷的道:“甚么叫做‘父作之于前,子救之于后’?”苏辙道:“比方说汉武帝罢。

    汉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宫室,财用匮竭,于是修盐铁、榷酤、均输之政。

    抢夺百姓的利源财物,民不堪命,几至大乱。

    武帝崩驾后,昭帝接位,委任霍光,罢去烦苛,汉室乃定。

    ”赵煦又哼了一声,心道:“你以汉武帝来比我父皇!” 苏辙眼见皇帝脸色不善,事情甚是凶险,寻思:“我若再说下去,皇上一怒之下,说不定我有性命之忧,但我若顺从其意,天下又复扰攘,千千万万生灵啼饥号寒,流离失所,我为当国大臣,心有何忍?今日正是我以一条微命报答太皇太后深恩之时。

    ”又道:“后汉时明帝查察为明,以谶决事,相信妄诞不经的邪理怪说,查察臣僚言行,无微不至,当时上下恐惧,人怀不安。

    章帝接位,深鉴其失,代之以宽厚恺悌之政,人心喜悦,天下大治,这都是子匡父失,圣人的大孝。

    ”苏辙猜知赵煦于十岁即位,九年来事事听命于太皇太后,心中必定暗自恼恨,决意要毁太皇太后的政治而回复神宗时的变法,以示对父亲的孝心,因而特意举出“圣人之大孝”的话来向皇帝规劝。

     赵煦大声道:“汉明帝尊崇儒术,也没有甚么不好。

    你以汉武帝来比拟先帝,那是甚么用心?这不是公然讪谤么?汉武帝穷兵黩武,末年下哀痛之诏,深自诘责,他行为荒谬,为天下后世所笑,怎能与先帝相比?”越说越响,声色俱厉。

     苏辙连连磕头,下殿来到庭中,跪下待罪,不敢再多说一句。

     许多大臣心中都道:“先帝变法,害得天下百姓朝不保夕,汉武帝可比他好得多了。

    ”但哪一个敢说这些话?又有谁敢为苏辙辩解? 一个白须飘然的大臣越众而出,却是范纯仁,从容说道:“陛下休怒。

    苏辙言语或有失当,却是一片忠君爱国的美意。

    陛下亲政之初,对待大臣当有礼貌,不可如诃斥奴仆。

    何况汉武帝末年痛悔前失,知过能改,也不是坏皇帝。

    ”赵煦道:“人人都说‘秦皇、汉武’,汉武帝和暴虐害民的秦始皇并称,那还不是无道之极么?”范纯仁道:“苏辙所论,是时势与事情,也不是论人。

    ” 赵煦听范纯仁反复辩解,怒气方息,喝道:“苏辙回来!”苏辙自庭中回到殿上,不敢再站原班,跪在群臣之末,道:“微臣得罪陛下,乞赐屏逐。

    ” 次日诏书下来,降苏辙为端明殿学士,为汝州知州,派宰相去做一个小小的州官。

     南朝君臣动静,早有细作报到上京。

    辽主耶律洪基得悉南朝太皇太后崩驾,少年皇帝赵煦斥逐持重大臣,显是要再行新政,不禁大喜,说道:“摆驾即赴南京,与萧大王议事。

    ” 耶律洪基又道:“南朝在上京派有不少细作,若知我前去南京,便会戒备。

    咱们轻骑简从,迅速前往,却也不须知会南院大王。

    ”当下率领三千甲兵,径向南行,鉴于上次楚王作乱之失,留守上京的官兵由萧后亲自统领。

    另有十万护驾兵马,随后分批南来。

     不一日,御驾来到南京城外。

    这日萧峰正带了二十余卫兵在北郊射猎,听说辽主突然到来,飞马向北迎驾,远远望见白旄黄盖,当即下马,抢步上前,拜伏在地。

     耶律洪基哈哈大笑,纵下马来,说道:“兄弟,你我名为君臣,实乃骨肉,何必行此大礼?”当即扶起,笑问:“野兽可多么?”萧峰道:“连日严寒,野兽都避到南边去了,打了半日,也只打到些青狼、獐子,没甚么大的。

    ”耶律洪基也极喜射猎,道:“咱们到南郊去找找。

    ”萧峰道:“南郊与南朝接壤,臣怕失了两国和气,严禁下属出猎。

    ”耶律洪基眉头微微一皱,问道:“那么也不打草谷了么?”萧峰道:“臣已禁绝了。

    ”耶律洪基道:“今日咱们兄弟聚会,破一破例,又有何妨?”萧峰道:“是!” 号角声响,耶律洪基与萧峰双骑并驰,绕过南京城墙,直向南去。

    三千甲兵随后跟来。

    驰出二十余里后,众甲兵齐声吆喝,分从东西散开,像扇子般远远围了开去,但听得马嘶犬吠,响成一团,四下里慢慢合围,草丛中赶起一些狐兔之属。

     耶律洪基不愿射杀这些小兽,等了半天,始终不见有熊虎等巨兽出现,正自扫兴,忽听得叫声响起,东南角上十余名汉子飞奔过来,瞧装束是南朝的樵夫猎户之类。

    辽兵赶不到野兽,知道皇上不喜,恰好围中围上了这十几名南人,当即吆喝驱赶,逼到皇帝马前。

     耶律洪基笑道:“来得好!”拉开镶金嵌玉的铁胎弓,搭上雕翎狼牙箭,连珠箭发,嗤嗤嗤嗤几声过去,箭无虚发,霎时间射倒了六名南人。

    其余的南人吓得魂飞天外,转身便逃,却又给众辽兵用长矛攒刺,逐了回来。

     萧峰看得甚是不忍,叫道:“陛下!”耶律洪基笑道:“余下的留给你,我来看兄弟神箭!”萧峰摇摇头,道:“这些人并无罪过,饶了他们罢。

    ”耶律洪基笑道:“南人太多,总得杀光了,天下方得太平。

    他们投错胎去做南人,便是罪过。

    ”说着连珠箭发,又是一箭一个,一壶箭射不到一半,十余名汉人无一幸免,有的立时毙命,有的射中肚腹,一时未能气绝,倒在地下呻吟。

    众辽兵大声喝采,齐呼:“万岁!” 萧峰当时若
热门推荐

书友正在读: 被贬去带菜鸟连?三个月练出全军第一! 干物妹也要当漫画家 鉴宝大师 修真聊天群 三重门 资本对决 东北往事2黑道风云20年 天才相师 流氓高手2 第101次逃婚(上) 房产大玩家 和女主妈妈HE了 重回80当大佬 神偷化身 秘书长 驻京办主任4 驻京办主任 官票 国家干部 朝夕之间 隔壁那个饭桶 官运 被照美冥挖了出来 我加载了恋爱游戏 我成了二周目BOSS 我是大玩家 鉴宝大师 宝鉴 天才相师 天下珍藏 和女主妈妈HE了 生肖守护神 咒术最强说他要做大魔王 被照美冥挖了出来 朝夕之间 我成了二周目BOSS 我加载了恋爱游戏 带着火影重生日本东京 魔法师的幸福时光5:绿色森林 厨道仙途 六零年代炮灰小姨子[穿书] 驭兽修仙:天才炼丹师 星神祭 寻情仙使 重生西游之万界妖尊 无双七绝 独战天涯 钧天舞 长安乱 江湖不挨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