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根这家人(十五)(2/3)
给她指导,帮她润色,推敲用词用句,教她如何投稿,不要怕退稿,要有信心。
在夏颖的精心指导下,经过近一年来的刻苦学习,李丽已完成了两门自学考试科目,同时,也在北京晚报副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散文《春之声》和现代诗《心中的歌》。
尽管散文和诗都不长,体量很小,寓意还不够深刻。
但看到了自己的作品,被刊登了出来,开心地舞动了起来,从此增强了读书、写作的信心。
暗下决心,在未来的两年服现役期间,一定将自学考试剩下的十门课程全部拿下。
夏颖告诉她,如果在部队服役期间,没有将自学考试全部通过,等退伍回去,在安徽同样可以继续考的。
李丽听到夏姐这样讲,立即感觉轻松了许多。
正如夏颖所说,两年过后,李丽要退伍了,真的还有两门课程没有通过,李丽把即将退伍的消息,打电话告知了已经被分配到安徽日报社工作的夏颖,夏颖告诉她,要继续学习,必须修完中文系所有课程,直到考试通过为止。
李丽在电话里以学生的身份,报告师姐,保证完成任务。
我可以利用退伍待分配期间,保证修完所剩的两门。
李丽还将自己发表的多篇新闻稿件、通讯报道、诗歌、散文、小小说等向夏姐作了汇报。
夏姐听后,很是开心,叮嘱李丽,坚持写下去,等你把剩下的两门课程修完后,我再给你开出新的读书书单。
另外,你退伍后也可以来我们日报社工作的。
李丽说,我的水平还是太低了,远远达不到你们日报社的要求。
当年你进日报社工作,除了社会关系外,更重要的是你发表了那么多的文学作品,你的影响力很大,你有这个实力,就是当个社长我都不吃惊。
夏颖听后笑着说,你太高抬我了,报社是文人聚集的地方,能人多的是。
等你回来,一定到省城来看我哦,李丽答到,第一时间向您报到,亲爱的夏姐,我的恩师。
夏颖就是李丽人生路的一盏明灯,时时照亮和指引着李丽前行。
说完挂了电话。
李丽回想几年来自己走过的路,取得的一点点进步,对夏颖的感激与佩服之情,溢于言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李丽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回家的列车,列车徐徐离开了北京站,李丽站在车窗,注视着渐渐远去的首都,心中有一种莫名的感慨,慢慢定下神来,坐到自己的座位上,打开拉链包,拿出自己喜爱的小说,在幽暗的车灯照射下,开始阅读没有读完的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通过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难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当你回首往事时,不因碌碌无为而悔恨,不因虚度年华而羞耻。
李丽每次重温这两句非警句的警句,都会合上书籍,沉思良久,思绪万千,常常激动不已。
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总算回到了阔别三年的家乡,县城小镇。
当她走出车厢时,感觉好像和三年前没有什么变化,最高的楼房,还是火车站旁边的新农村旅社,三层小楼。
因小县城的经济总量有限,财政收入更差,也就是吃饭财政,基本没有多余的资金搞集镇建设,这与首都北京一排排高楼大厦无法相比,看到这里,李丽心理的落差越来越大。
李丽父母亲早就知道今天女儿退伍回来,所以大哥李宏、二哥李明,陪着母亲早早就来到出站口等候了,两个哥哥且常常踮起脚跟向人群中张望,寻找李丽的面孔,还是大哥李宏的眼尖,在离出站口约100米处的人群中发现了李丽,挥手高喊李丽的名字,我们在这里呢。
其实李丽早发现了母亲和两个哥哥,小县城车站,出站的多,接人的少,所以李丽老远就看到了母亲和哥哥们等待的表情。
李丽出站后,把手提包和背包分别交给了两个哥哥,一下扑到了妈妈的怀里,紧紧地抱住妈妈,生怕妈妈跑掉似的,这是三年后第一次与母亲相见,于是也没有顾及其他旅客,便与母亲亲昵起来,激动与幸福交织在一起,顿时热泪盈眶。
母亲双手捧着女儿脸,看看瘦了没有。
李丽双眼注视着母亲,发现母亲老了许多,鱼尾纹越来越深,妈妈的脸上布满了皱纹,就像一团揉皱的草纸,上面写满了沧桑,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头发黑白相间,且白的多,黑的少,白的如此抢眼。
眼神已没有了过去的光泽,腰也没有以前挺拔了。
一时,怜惜、心疼之情油然而生,自己已经不再是三年前那个无知的毛丫头了,她深知母亲不易,为了这个家付出了青春、尊严,甚至是屈辱,一个女人能够承受的,她都承受了,想着想着,李丽哽咽了,母亲不知所措。
李丽慢慢转过头,抬起右胳膊,用衣袖擦拭了一下眼泪,挽住母亲的胳膊,往家走去。
当天晚上,李根夫妇按照前天的安排,在自家饭店吉祥厅宴请刘部长夫妇、张局长夫妇,闫峰夫妇。
李丽对现实中的官场迎来送往,早已习以为常。
两个哥哥的工作安排,都很顺利,且非常的满意。
在计划经济时期,城镇户口当兵,实际上就是曲线就业,没有高中文化想当兵,可太难了。
当了兵退伍回来,如果能够被分配到体制内工作,吃上财政饭,可谓非常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