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根这家人(五十六)(2/3)
们都是学中文的,对于绘画艺术,也应该涉猎一点。
倩倩点了点头说,万法同道,情理相容,艺理相通,共鸣为佳。
倩倩走到画前,给几位介绍说,梅山水库的山水画卷不仅是一幅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壮丽图景,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时代精神,自然景观的诗画意境,大有高峡平湖之壮美。
梅山水库大坝高88.24米,全长443.5米,如长虹横卧峡谷,锁住史河上游的滔滔水流,形成碧波万顷的人工湖。
湖中岛屿星罗棋布,宛如翡翠浮于碧波,四周群山环绕,云雾氤氲时更显朦胧诗意。
倩倩用手指着画面说,你们看,晨曦中湖面雾气蒸腾,黄昏时霞光染红水面,晴日里水天一色,雨后天青如洗,游客曾以“山青水绿映晴空,晨雾夕阳染镜湖”的诗句描绘其光影变幻的瑰丽。
回顾水利工程的历史印记,它是治淮工程的里程碑。
1950年淮河特大水灾后,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梅山水库作为治淮关键工程,于1954年开工。
其拱坝设计在当时创下世界最高纪录,仅用两年便竣工,展现了新中国初期“肩挑手扛”的建设奇迹。
水库总库容为22.63亿立方米,兼具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
1991年安徽洪灾中,它成功削峰泄洪;如今仍是淠史杭灌区的水源核心,滋养383万亩农田,年发电量超1亿千瓦时。
它也是红色文化与生态共生的象征。
梅山水库坐落在金寨县,是“将军的摇篮”县,水库建设者发扬老区精神,在艰苦条件下完成34万方骨料开采、27万方混凝土浇筑。
库区内的“万鸡山”得名于建设时期放养家禽补充营养的往事,成为艰苦奋斗的见证。
库区封山育林数十年,形成墨绿、深绿、淡绿交织的“水彩画”景观。
近年入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生物多样性丰富,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
梅山水库景区集大坝雄姿、湖光山色于一体,设有观景平台、游艇项目,吸引游客体验“高峡出平湖”的震撼。
水库不仅是一座工程,更被当地人视为“定海神针”,象征着党与人民治水的决心。
其历史档案、建设故事通过纪念馆和口述史代代相传。
总之,梅山水库的山水画卷,是自然造化与人力雕琢的完美结合,既有“碧水青山”的视觉之美,又蕴含“治水安邦”的深层意义。
它如同一部立体史书,记录着淮河治理的峥嵘岁月,也续写着生态与人文共荣的新篇章。
汤静等几位同学听着倩倩的精彩解读,甚感惊奇,都扭过头,带着十分钦佩的眼神,看着倩倩,汤静说,你学的专业是新闻学,难道你采访过此画的作者吗?倩倩摇头说,没有,这些都是跟李丽姐姐学的。
王芳说,你读过老子的《道德经》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论》?倩倩说,在李丽姐姐推荐的读书目录中,我读了一点点,略知道点皮毛,真正的文学与艺术大师是李丽姐姐和夏颖社长。
王芳问倩倩,当红作家、青年学者夏颖,二十八岁就是正厅级干部了,你也认识。
倩倩点了下头说,认识啊,怎么啦。
王芳说,既然你和当代青年的楷模都认识,想必你肯定也有过人之处,否则,很难结识这些时代精英。
倩倩说,我哪里有什么过人之处啊,只是经常与她们交往,常常麻烦她们,帮我修改作品罢了,从她们身上,我也学到了许多东西。
这时,服务员送茶水进来了,倩倩安排大家坐下聊吧。
倩倩看了下时间,估计李丽姐姐她们也快到了,就叫服务员再泡两杯茶来。
服务员说,谁负责点菜,倩倩接过菜单递给了赵燕,请赵大小姐负责点菜吧。
赵燕对倩倩说,你是东家,我点菜不合适吧?倩倩说,你也是半个东家,都是老乡,安徽人吗,有什么不合适的,要不你先看看。
正说着呢,有敲门声,倩倩说,请进。
包厢门被推开了,倩倩一看是李丽姐姐,急忙上前几步,抱住了李丽,李丽说,有客人呢。
倩倩才放了手,看到赵聪说,姐夫哥好。
赵聪说,你好。
赵燕、汤静、王芳看到进来一男一女,心想,肯定是李丽和男朋友,便都从沙发上站了起来。
倩倩给大家介绍说,这位温柔可亲,且冰清玉洁,又满腹经纶,就是安徽省日报社的总编辑、青年学者、当红作家、李丽女士,更是我的好姐姐。
倩倩走到赵聪跟前介绍说,这位玉树临风的帅哥,是北大的高材生、学霸级人物,现就任省委宣传部的赵聪先生。
随后,倩倩让赵燕把南京来的两位同学,介绍给李丽和赵聪认识,李丽向前几步分别与汤静、王芳握了握手说,你们远道而来,辛苦了,请坐下吧。
赵燕介绍完两位同学后,走到李丽身边说,我是喊嫂嫂好呢,还是叫姐姐好呢?李丽用右手抚摸着赵燕的头发说,随你啊。
这时服务员又送来两杯茶水。
倩倩让李姐姐和赵聪哥坐下喝茶,并把菜单递给了李丽,请她点菜。
李丽说,请你赵哥点吧,他经常下饭店,有经验。
赵聪接过菜单,浏览了一遍,然后接过服务员递来的笔,进行勾选,问倩倩,可就是我们六位。
倩倩说,是的。
赵聪勾选了八菜一汤,让倩倩拿给李丽审阅。
李丽正在与汤静、王芳及赵燕同学交流呢,于是摆了摆手说,请班长定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汤静问李总编辑,听赵燕说,有一次,您应邀参加同学聚会,有个同学让您解读《西游记》,据说精彩绝伦,震惊了所有在场的时代骄子,不知道您对《红楼梦》这部经典,是怎么看的?赵燕说,汤静是个红楼迷,她最喜欢的小说,就是《红楼梦》了,每天在寝室里只要有时间,她都会给我们讲一段,尤其是黛玉葬花场景,动情时还流过泪呢。
李丽说,每个人的经历和认知不同,自然看法与理解就不同,因此,才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
鲁迅先生曾指出,《红楼梦》的主题因读者视角不同而呈现多样性。
“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等等。
他认为这种多元的话解读,恰恰证明了《红楼梦》的丰富性,但最核心的仍是写实精神。
那我就先说说,黛玉葬花吧,也是《红楼梦》的最精彩章节之一。
《葬花吟》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吟诵的一首长诗,堪称全书最具悲剧美学的诗作。
它不仅是黛玉个人命运的谶语,更是曹雪芹对生命、爱情与存在本质的终极叩问。
李丽轻声吟诵《葬花吟》: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