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根这家人(五十五)(2/3)
以后再也尝不到的滋味。
晚自习的灯光昏黄。
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偶尔有人轻咳,或是桌椅轻微的挪动。
窗外的夜色渐浓,星光隐约,我们就在这样的夜晚,做着关于未来的梦,梦里有远方的城市,有不凡的事业,还有属于我们的轰轰烈烈的爱情。
高中毕业那天,我们笑着合影,约定十年后再聚。
可是十年后,我们中的大多数怕都没有出现过。
那些曾经信誓旦旦的诺言,就像当年写在同学录上的留言,被时间冲刷得模糊不清。
如今那株梧桐还在,只是更加高大粗壮。
每年春天,它依然会抽出新芽,夏天依然会投下浓荫。
树下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少年,重复着我们当年的故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的青春,就这样留在了那株梧桐树下,留在了泛黄的毕业照里,留在了记忆中永远明亮的夏日阳光中。
它不曾远去,只是我们走得太快,忘了回头看一看。
李丽看完赵燕发来的散文,来到了厅屋,看赵聪不在,就推开赵聪的卧室,赵聪看到李丽进来,就问李丽,赵燕的文章发过来了吗?李丽说,发了,我看了两篇散文。
赵聪说,文笔如何?李丽说,其中一篇《致我们的青春》感觉还行,如想发表,需要调整,比如,青春赋予我们什么,如何珍惜我们每个人仅仅只有一次的青春岁月。
青春是一段独特而珍贵的生命阶段,它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一块充满可能性的画布。
青春是试错成本最低的时期。
像乔布斯辍学后旁听书法课,看似无用的经历却成就了苹果的美学。
这个阶段允许你大胆尝试不同角色—创业者、艺术家、学者每一次失败都是为未来排除错误选项的宝贵数据。
哈佛研究显示,人脑前额叶到25岁才成熟,这意味着青春期的每次思考都在重塑大脑神经网络。
当你为某个理念热血沸腾时,实际上是在构建终身受用的思维框架。
那些熬夜辩论的哲学问题、对社会不公的愤怒,都在塑造你未来的价值判断体系。
青春期所建立的友谊往往能跨越数十年,因为这个阶段的情感不掺杂太多功利。
就像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描写的革命友谊,那些共同成长中形成的信任模式,会成为你今后人际关系的原始代码。
现实的重力迟早会把每个人拉向地面,而青春时储备的激情与理想主义,将成为日后对抗生活平庸化的武器。
切·格瓦拉如果没有青年时期的摩托之旅,或许不会成为后来的革命者。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社会常将青春工具化为升学就业买房的标准化流程。
但真正珍贵的,或许是保持诗人佩索阿所说的永远惊艳的能力,在别人开始麻木的年纪,你依然能为一朵花的开放而心跳加速。
青春的终极任务,或许是为自己打造一副独特的棱镜,将来无论遭遇怎样的白光,都能折射出属于自己的光谱。
正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所言:生活只能倒着被理解,但必须正着被经历。
你在青春时埋下的所有伏笔,都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获得回生。
赵燕对于青春的理解和如何珍惜我们的青春,还不够深刻。
等会儿,我转发给你也看看。
赵聪说,她一个大三的学生,能够感悟出多少值得你大编辑的认可,还是你大编辑看吧,帮她修改修改,我的水平不行。
李丽说,可以啊,知道谦虚了,这就是进步的开始,记得苏格拉底曾说过,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赵聪说,我说的都是实话,如果说我可以的话,赵燕就发给我了,何必绕这么大个圈子呢。
李丽说,赵燕选择读中文系是否受到你的影响?赵聪说,也可能受点影响吧,她的理科不好,可她的记忆力非常强,尤其是对历史感兴趣,她看过很多的书,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从事文字工作。
李丽说,原来是这样啊,那她明年就毕业了,下一步是考研,还是准备找工作就业啊?赵聪说,她没有跟我交流过。
李丽瞪了赵聪一眼说,你这个做哥哥的,也太不合格了吧,怎么不关心你妹妹的将来呢,你是过来人。
赵聪说,平时,赵燕和我交流的就很少,她是个有主见的人,她认准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她,也可以说太固执。
李丽说,不会吧,如果是那样,她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