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李根这家人(六十七)(2/3)
从右边倒。
酒杯只倒了一半,站在那里,又不知道从哪里倒了。
还是赵聪机灵,立即起身,走到孟部长身边,接过媛媛的酒瓶说,孟部长,让我给江阿姨斟酒吧。
夏颖说,媛媛你回到位置上坐吧,酒司令就交给赵老弟了。
江雪琴跟老孟说,这样不合适吧。
孟部长看着赵聪说,辛苦你了。
赵聪从江阿姨的右边把酒杯斟满,又把孟哥的酒杯倒上。
江雪琴观察赵聪斟酒很有章法,且非常娴熟,便问老孟,你们宣传部做过酒文化培训吗?孟军说,怎么啦?江雪琴说,你没有发现吗,赵聪斟酒手法既得体又准确,满而不溢,略留端手,这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孟军跟老伴说,赵聪可是北大的高材生,学霸级的人物,文学硕士。
元旦那天你回老家了,没有参加夏颖与孟鹏的订婚宴,夏浩省长,孟坤书记都在场,当时,也是赵聪斟的酒,可第一杯酒,孟书记非要从夏省长倒起,我发现夏省长给了赵聪一个眼神,赵聪便跟孟书记说,东家不喝客不饮,还是从东家开始好吗?孟书记一听,有道理啊,只好同意,从他那里斟满了第一杯酒,酒宴结束,我听到两位大首长在聊天,他们对赵聪在整场酒宴上的表现,可谓游刃有余,且彬彬有礼,既风趣又充满着智慧,都赞赏有加,一致意见要重点培养赵聪。
江雪琴压低了声音,自言自语说,原来赵聪这么有才啊。
孟军说,那还用说吗,他的女朋友是谁啊!李丽说,孟叔叔,干嘛又把我扯上了。
赵聪走到夏颖姐身边说,夏姐姐,手工操作,斟多斟少,请您多担待。
夏颖端着酒杯笑着说,你斟多少我喝多少,只是有劳老弟了。
孟部长看到各位酒杯都斟满了,扭过头跟爱人说,我们共同举杯,算是庆祝元旦吧。
江处长说,媛媛家是农村的,我元旦回老家,就是哥嫂打电话说有事情,媛媛父母都是农民,没有什么文化,她父母要把媛媛托付给我,我跟哥嫂说,我哪有那个本事啊,当年我让她学金融专业,可她又不愿意,还说数学成绩不好,说自己喜欢文学,爱好诗词,最后才报的新闻专业,现在只能依靠老孟了。
夏颖问江媛媛,你写的是现代诗还是格律诗?江媛媛说,我喜欢古诗词,写的是格律诗。
夏颖又问江媛媛,那你对平仄、对仗和韵脚都熟悉吧,比如平水韵,通韵还有新韵?江媛媛说,我就是写着玩玩的,您说的这些我都不知道。
夏颖问江媛媛在读大学期间,发表过什么作品没有,比如说新闻、消息、散文、小说、随笔、评论或诗词等等?江媛媛说,没有发表过,我也没有投过稿。
李丽心想,这个江媛媛还算诚实。
这时,江雪琴说,媛媛啊,你要多向这两位大才女学习,希望不久的将来,你也能和她们一样出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江处长继续说,其实呢,媛媛也很少参加酒局,很多礼数她都不懂,也请你们几位文化名人,多多担待。
夏颖接过话说,江姨,您多虑了,说着看了李丽一眼,李丽会意,便说,夏姐姐,我们共同敬孟叔叔和江阿姨吧!夏颖说,还是我李妹妹懂我,大家都端起酒杯,高声说道,孟叔叔、江阿姨元旦快乐。
晚餐结束后,大家纷纷下了楼,走出饭店大厅,来到了停车场,赵聪问孟部长可需要送,孟部长说,你江阿姨带车子了。
夏颖跟孟部长和江姨说,那我们都上车了。
孟部长和江雪琴跟大家摆了摆手说,再见!赵聪看到李丽和赵燕都上了车,便发动汽车说,我们走吧!李丽说走吧!赵聪问李丽怎么走,李丽说,你向前开一百米左右,再向左拐弯,沿着长江路走吧,让赵燕看看我们省会的夜景,也就长江路还有点城市的味道。
赵聪说,听你指挥。
长江路的夜景,向来是极好的。
霓虹灯排开了,红的,绿的,紫的,在沥青路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仿佛是谁打翻了颜料罐子,横竖都泼洒了一地。
行人往来如织,有的匆匆,有的闲闲,各自在灯光下显出不同的颜色来。
路灯杆子笔直地立着,铁铸的躯干上爬满了小广告的残骸,层层叠叠,竟也成了这街景的一部分。
灯光从上面泻下来,照着那些广告残片,倒像是给它们镀了一层金边。
偶尔有风吹过,那些纸片便簌簌地抖动,仿佛在诉说着什么,却又无人倾听。
赵聪将车速开的很慢,在前方不远街角一路灯处,一个卖烤红薯的老人蹲在那里。
赵燕说,哥哥靠边停下车子,我下去买两个烤山芋。
赵聪慢慢地将车子靠边停好,问赵燕,晚上没有吃饱吗?赵燕说,也不是的,等会到了李丽姐家当夜宵了。
李丽随手掏出十元钱递给赵燕,赵燕说,我有钱,李丽说,拿着吧,我也想吃烤红薯了。
赵燕接过钱下了车。
烤红薯老人的脸,不知道是被炭火烤的,还是灯光照得,通红通红的,皱纹里嵌着煤灰,眼睛却亮得出奇。
红薯在铁皮桶里转着,表皮渐渐焦黑,裂开,露出里面金黄的肉来。
甜香混着焦味在空气中游荡,勾引着路人的鼻子。
然而买者甚少,大多数人只是瞥一眼,便又匆匆赶路了。
赵燕问老人,红薯怎么卖,老人答道:五块